文学 >>> 文学 >>> 文学理论 文艺美学 文学批评 比较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国现代文学史 南阳作家群研究 中国各体文学 中国民间文学 中国儿童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世界文学史 东方文学 俄国文学 英国文学 法国文学 德国文学 意大利文学 美国文学 北欧文学 东欧文学 拉美文学 非洲文学 大洋洲文学 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相关记录17112条 . 查询时间(5.021 秒)
论明清时期“儒侠”人格的建立及其文学价值     明清  儒侠  理想人格  思想  小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儒侠”一词最初被用来指代儒士和侠士两类社会群体,宋代时开始演变成指代具有侠气的文人,明清时则逐渐凝聚为一种理想化的人格、行为范式。文人具有侠气这种文学文化现象具有深厚的思想渊源,是对孔孟张扬主体人格的承继,之后又在阳明心学思潮和泰州学派的狂侠传统以及清初遗民的实践中被传承光大。对士人心态、审美心理、文学表现等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在清代小说中,“儒侠”成为一种群像,折射着文人的创作心态、审美取向,...
马少波儿童历史剧《岳云》以其对历史题材的巧妙取舍和家国叙事的有效嵌入为儿童历史剧的创作提供了经验。在对13岁少年岳云的描绘中,马少波以历史人物性格生长的“有机性”贯穿全剧,将人物的心理刻画置放于个人与历史的关健分节点中,将儿童成长与家国情怀熔铸于戏剧文本的场面铺陈,完成了剧作家以家国叙事凝练全剧的创作追求。从1961年《岳云》初演到1982年蒲剧《岳云》演出,《岳云》的演出史在勾连不同时代观众的美...
20世纪上半叶日本来华作家的东北叙事     日本近现代文学  来华作家  东北叙事  殖民意识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1904年日俄战争至1945年日本战败,20世纪上半叶,众多日本作家来到中国短期游玩或者长期居留,他们笔下的东北叙事实质是日本帝国主义、殖民主义思想影响下的带有强烈殖民意识的书写。直到日本战败后,来华作家的东北叙事中才开始更多地出现对自身殖民意识的反思,表达对反战的诉求。本文以历史文献及作家作品为依据,结合历史学、形象学,在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背景下,分时段探讨日本来华作家的东北叙事。
家训体的形成及其文体之确立     家训体  形成事实  文体名称  文体确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随着家族、家庭的出现和宗法制度的建立,家训、家诫行为也随之产生并不断丰富发展,而且始终伴随着人们的社会生产生活。把早期的口头的教导训诫的话语,用文字记录下来,就成了书面家训(即家训、家诫文)。以《尚书·无逸》为代表,先秦时期就已经形成了专题性的家训体论说文。后来随着词汇的双音化,以及人们认识到“诫”体专门的义指和适用范围,家训体著述除了以“诫”(戒)为题名外,多称为“家诫”“家训”(还有“家约”“...
论以韩国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戏剧     中国现代戏剧  韩国  异域题材  国际同盟意识  《阿里郎》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据搜集现存文本可知,以韩国为题材的中国现代戏剧共有24部,以话剧居多。剧作家之所以选择异域题材,源自其以韩国为殷鉴,意欲振奋民众情绪和斗争精神的创作动机,也是其民族身份认同基础上的国际同盟意识和对世界和平构想的体现,形象地诠释了抗日统一战线背景下中国现代作家的民族观、国家观与和平观。他们大量刻画誓死抗日的爱国者、革命家等民族英雄形象,既表达出对中国现实的失望与愤怒,又饱含其对中国出现民族英雄的渴望...
文学创作中的模仿现象是自古及今都存在的。文学创作中对他人作品的创意造言智慧进行模仿,有些是属于修辞上的“仿拟”,有些则是创作中的“抄袭”。“仿拟”与“抄袭”在本质上是有分野的,但在现实的文学创作中往往会出现混淆的现象。为此,就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制定标准。通过标准的制定,进而实现“仿拟”与“抄袭”的自然区分。我们认为,防止文学创作中的“仿拟”滑入“抄袭”的泥潭,需要在抑制创作者掠人之美的情感冲动与实现...
《一个人的战争》和《北去来辞》分别是林白在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后创作的两部有关女性成长的长篇小说,两部作品内在具有一脉相承的连贯性。从林白与作品中人物的双线成长、主人公的漂泊流浪与自我救赎、他者包围下的主体成长、完整性的主体建构几个方面对两部作品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主体由成长“未完成”状态的迷茫转向成长完成时对理性的回归。林白也从“女性主义”的标签中挣脱出来,以“超性别”的视角去理解、建构...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路径     恩德文化  中国文化现代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中国文化现代化的方式是“自主性的生成转化”。恩德文化的现代转化就是要改造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在确立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建立普遍的爱。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化,要求改造中国文化的基本结构和核心价值,以爱代替恩,并且重新组织中国文化的要素,建构一个新的文化体系。如此,中国文化就会转化为一个具有现代品格的文化。
中国网络文学的属性和经典化路径     网络文学  属性  经典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7/14
中国网络文学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当代呈现,它的根是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具有传统性和中华性特征。中国网络文学是网上的文学,网络是平台,文学是根本。中国网络文学呼唤着经典化,而认知和明确网络文学的属性是中国网络文学经典化的前提。作为新媒体时代重要成就的中国网络文学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成就斐然,对其进行经典化批评需要具备世界文学的格局和世界文学批评的学术视野。
“南方精神”与南方诗歌谱系建构(图)     南方精神  南方诗歌  谱系建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7/14
现代新诗批评的南方传统还未曾得到学界充分关注。在2018年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的《南方诗选》中,我提出了“南方精神”“南方写作”“南方诗歌”等系列概念,在随后与温远辉等合作主编的《珠江诗派》中,又将“南方精神”与珠江诗派的近代历史脉络作了关联。广东诗人和批评家野松这部《南方诗神的咏唱——广东诗人论》,就是探讨“南方精神”和建构“南方诗歌”谱系的力作,充分体现了当前广东和中国诗歌与批评的良好互动。
中国文学的经典、正典与美典     经典  正典  美典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7 雷速共建数据
讨论中国文学典范应凸显诗文文体、文学境界、儒学正统等几个基本要素。“美典”指在语言本身或以语言营造意在言外的优美境界上有独到探索与成就的诗文作品,“正典”指除美的探索与成就外,亦符合儒学正统意识形态、发挥经世致用功能的作品。此外,以传统诗文为核心,向上向子、史延伸,向下向词曲、小说扩展,这些作品与正典相比不尽符合儒学标准,与美典相比也不尽是纯粹抒情、美辞的文学,但因文学性突出亦被奉为经典。这些经典...
长篇小说《白虎赛》是李传终又一部创作。这是作家以细腻而精致的叙述方式,在全球化视域下直面少数民族村庄转型发展的一次艺术实践。《白虎寨》重点探讨少数民族村庄的民族地域文化和少数民族的生存境况,对民族文化、民族心理、民放理想的挖掘和审视更具特异性。李传锋始终坚守民族地域文学创作,不仅丰富了当代文学的书写空间,而且也从侧面思考如何在全球化视域下激活地域文学创作的当代命题。
1990年代以来的作家在追述历史运动的发展历程中,始终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发出独特的声音,探索丰饶的精神内涵,这体现了作家对历史的重新体认和审美建构。这种超越既定的叙事成规,已经成为这一群体作家创作的独特优势。但是作家一旦把这种历史文化资源纳入既定的叙事模式时,往往会陷入叙事的困境,因此作家有必要切入到这个时代精神的本质,搜寻历史文化的写作资源,强化内在的思想深度,修正自身的审美趣味,对历史的存在境...
风景不仅仅指自然界人文风景本身,而且在此基础上还附有浓厚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属性。饶雨亭在小说的开篇就以大学生村官的视角来叙述一个没有传说的地方一一摩兰。作家借助村官的视角把整个摩兰的自然风原、地理位置以及人物关系作了全面地叙述。这是作家以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丰富的艺术感知全景式地再现了西南边疆彝族生活的苦难历程的一部长篇小说作家写彝族的自然风景和民俗文化的最终目的,就是从这种生存环境中去挖掘、捕捉和表现...
<正>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文学创作,在一定层面上反映出了社会生活的本质,体现出创伤记忆的特殊功能 揭示出特殊时代人的精神世界。从某种程度说,创伤记忆既是人类生活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学仅述的重要文化咨源。作家的主体精抽、想象与愿受 都以记亿的形式在储在生命的旅程中形成个体性的记忆。同时,记忆也渗透着个体对历史的根本看法和对现实社会生活的认识,继而传达出作家对生命本……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