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biology”相关记录423条 . 查询时间(0.171 秒)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方显杨研究员应邀在《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 综述分子标尺技术及其应用(图)
方显杨 分子 应用 病毒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1/6
2024年10月22日,方显杨研究员在《Current Opinion in Structural Biology》期刊在线发表了题为"Empowering the molecular ruler techniques with unnatural base pair system to explore conformational dynamics of flaviviral RNAs"的综述论...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BMC Biology 等杂志背靠背发表菌群研究方法及菌群性别的系列论文
生态 应用 基因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
金秋10月收获季节,马占山学科组连续在线发表五篇医学生态学领域重要论文,其中包括:BMC 旗下综合期刊BMC Biology背靠背发表两篇论文:第一篇作为研究方法(Methodology Paper) 发表了一项鉴定菌群样本中特有物种、富集物种的算法。该算法实际发明于大约10年前,因为申请国家发明专利而拖延到现在正式发表。另一篇则是应用该方法鉴定出了男女在15个相对应身体部...
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深圳先进院科研团队发现“活”塑料:合成生物学助力塑料降解新解法(Nature Chemical Biology )(图)
塑料 合成生物 基因编辑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9/14
2024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戴卓君课题组在Nature子刊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题为“Degradable living plastics programmed by engineered spores”的研究工作。该工作通过对微生物进行基因编辑并产生具备极端环境耐受能力的孢子,使其可以在特定条件下分泌塑料降解酶;并通过塑料加工方法(高温、高压或有...
新疆生地所在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发文揭示了凋落物分解速率对多种全球变化因子的响应(图)
土壤养分 生态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2
凋落物分解是土壤养分转移的关键过程,对生态系统碳循环有重要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全球变化加剧,凋落物分解速率(k)可能会发生显著变化,从而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功能产生深远的影响。虽然当前关于全球变化对凋落物分解影响的研究已经不少,但在全球尺度上凋落物分解对单一和联合变化因子的响应及其控制因素仍不清晰,相关研究亟待开展。
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栾军波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杂志发文揭示共生菌调控宿主孤雌产雌生殖的分子机制
栾军波 Current Biology 共生菌 丽蚜小蜂 寄生蜂 防治粉虱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6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召开2024年《水生生物学报》及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编委和青年编委会(图)
水生生物学报 Water Biology and Security 编委会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5/6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沈镭、李德龙等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表论文揭示植被响应干旱时间尺度的长期变化趋势(图)
沈镭 李德龙 植被响应 干旱时间 尺度 演变 气候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2/26
干旱是造成植被死亡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在未来气候变化下干旱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会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更高的森林死亡。目前的植被-干旱耦合研究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植被响应干旱的最佳时间尺度(反映植被对干旱敏感性的一个关键指标),要么考虑了干旱时间尺度但忽略了干旱尺度的时间演变趋势,或考虑了植被-干旱敏感性的时间演变趋势而未能考虑干旱时间尺度的影响。在考虑到过去三十年植被对干旱的最佳响应时间后,植被对...
浙江大学郑绍建课题组在Current Biology上发文揭示植物根毛有限生长新机制(图)
郑绍建 Current Biology 植物根毛 有限生长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5/19
东北地理所在Global Change Biology发文揭示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秋季物候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图)
青藏高原 气候变化 生态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13
植被物候是生态系统响应气候变化的敏感指标。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植被物候变化会影响生态系统碳循环及水热平衡过程。作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寒冷干旱的青藏高原植被物候是受温度还是水分主导仍然存在争议。青藏高原有大面积的沼泽湿地分布,沼泽相对充裕的水分条件为进一步揭示这一问题提供了理想的条件。明确青藏高原沼泽植被物候时空变化及对气候变化响应机制,能为预测区域碳循环、揭示植被与气候变化关系提供科学依据。...
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雷晓光课题组与合作者在Nature Chemical Biology发表文章,发现治“痒”新路径(图)
雷晓光 痒 皮肤疾病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6/21
苏东坡有言:“忍痛易,忍痒难。”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人类感知疼痛和瘙痒都是由特定的神经环路调控,但很多时候,痒是一种比疼痛还要难以忍受的感觉。
朱卫国教授团队在《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发文揭示DNA损伤修复起始阶段染色质乙酰化的调控新机制(图)
DNA 朱卫国教授 生物学 赖氨酸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0/23
DNA损伤应答与修复经历“进入-修复-恢复” (Access-Repair-Restore,ARR)三个生物学过程。核小体稳态对于DNA损伤应答及信号解除、基因转录瞬时激活与抑制至关重要。单就组蛋白赖氨酸乙酰化来说,乙酰化介导染色质松弛以便DNA修复推进或促进基因转录;去乙酰化则造成致密染色质结构以保护遗传物质不受损失或抑制基因转录,因此染色质松散被认为是DNA双链断裂修复(DSBs)的先决条件。...
深圳大学医学部常港副教授团队在《Nature Cell Biology》发表研究论文揭示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全局性DNA去甲基化参与减数分裂重组的调控(图)
常港副教授 深圳大学 甲基化 精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0/23
精子发生是雄性配子产生的基础,这一发育过程受到精密调控。基因突变或表观遗传变异均能够影响精子发生,进而导致雄性不育。解析人类精子发生过程中的细胞命运调控机制,对于实现人类精子的体外再生,以及男性不育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医学部常港副教授团队主要聚焦于生殖细胞发育和再生的研究。2018年,常港副教授团队联合赵小阳团队、乔杰院士团队和汤富酬团队,在世界上首次揭示了人类精子发生中的细胞命运转...
冉江洪教授课题组在《Global Change Biology》杂志在线发表大熊猫研究成果(图)
冉江洪教授 大熊猫 生命科学学院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3/5
了解物种的种群趋势和分布范围动态对于全球物种保护至关重要。自人类世以来,随着人类活动强度的持续升级,全球物种遭受了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分布范围的缩小。由于大部分原栖息地因人类活动出现各种方式的退化,动物会迁移到新的栖息地以获得更大的生存机会。这种动态的种群分布范围对于物种的生存至关重要,与种群灭绝的概率直接相关。因此,了解种群分布动态变化的机制并识别驱动因素对于预测和指导种群的保护至关重要。
Genome Biology |引导编辑系统再升级!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小麦研究中心开发高效植物多基因引导编辑系统(图)
植物 多基因 引导编辑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5/21
引导编辑系统(Prime editor, PE)作为目前应用灵活、前景广阔的新型基因组编辑工具,可以实现植物基因组任意碱基的替换以及小片段的插入和删除,并在与位点特异性重组酶耦合时展现出高效精准大片段定点插入的潜力。由于PE在植物中的编辑效率偏低,目前虽有多项研究通过不同策略来提升植物引导编辑系统的效率,但这些改进的引导编辑器依然存在位点偏好明显、普适性较差等问题,并且大多数优化集中在水稻和玉米等...
中科院上海分院分子植物卓越中心王二涛团队应邀在Current Biology撰写植物共生固氮多样性以及调控的综述文章(图)
分子植物 王二涛 植物共生 固氮多样性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6/15
氮素是植物生长所需的大量营养元素之一,也是作物产量的重要限制因素。尽管氮元素在大气中含量丰富,但植物不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氮气,而一些微生物可通过生物固氮把氮气转化植物可直接利用的含氮化合物。生物固氮可分为三类: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其中共生固氮是固氮效率最高的类型。根据固氮微生物的类型主要分为蓝细菌共生固氮、放线菌共生固氮以及根瘤菌共生固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