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生物化学”相关记录10921条 . 查询时间(0.464 秒)

中国科学院精氨酸促癌新机制获揭示(图)
肿瘤 免疫 分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2
中国科学院杭州医学研究所教授胡海联合团队阐明了乳腺癌微环境中恶性细胞与免疫细胞通过精氨酸代谢协作促进免疫逃逸的分子机制,为靶向代谢的联合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所李峰团队在mRNA递送系统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李峰 系统 基因 蛋白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2025年4月3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高致病性病毒与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李峰研究员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Nano Letters发表了一项题为“The RNA Landscape of In Vivo-Assembled MS2 Virus-Like Particles as mRNA Carriers Reveals RNA Contamination from Host Viruses”...
长牡蛎E3泛素连接酶通过启动泛素化-自噬途径清除病原菌(图)
长牡蛎 E3泛素 连接酶 自噬 病原菌 Cell Communication and Signaling 免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4

中国科学院科研人员发展环形RNA适配体技术为治疗阿尔茨海默病提供新策略(图)
治疗 蛋白 沉积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陈玲玲研究组揭示了双链RNA依赖的蛋白激酶R(PKR)在阿尔茨海默病(AD)发生与进展过程中异常激活的分子病理特征,开发了基于具有分子内短双链结构环形RNA(ds-cRNA)抑制PKR异常激活的策略。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解析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图)
解析 酶免疫 蛋白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2025年3月2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与合作者,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即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与串联激酶WTK3协同识别病原菌的效应蛋白激发免疫反应,表现对多种小麦真菌病害的抗性。这一成果突破了领域内对串联激酶作用机制的认识,发现了串联激酶与传统NLR蛋白协同抗病新范式,填补了植物串联激酶免疫调控途径的空白,为作物广谱多抗...

中国科学院大学突破!国科大博导刘志勇团队Science文章解析小麦串联激酶免疫新机制(图)
刘志勇 解析 酶 免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7
2025年3月28日,国科大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刘志勇领衔的植物免疫团队和合作者在Science发表题为“A wheat tandem kinase and NLR pair confers resistance to multiple fungal pathogens”的研究论文,揭示了串联激酶抵御病原菌入侵的全新免疫机制:一个非典型的NLR蛋白WTN1(Wheat...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核小体乙酰转移酶NuA4的动态机制(图)
转移酶 蛋白 复合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4
组蛋白乙酰化是重要的表观遗传修饰。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在染色质结构、基因转录调控和DNA损伤修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通常,表观遗传调控中的大部分组蛋白修饰酶具有位点特异性,即一种修饰酶只对组蛋白尾部的某个特定残基进行修饰。但有研究发现,较多组蛋白乙酰转移酶可以修饰多个位点。例如,核小体乙酰转移酶NuA4是酵母体内唯一必需的乙酰转移酶。NuA4可对组蛋白H2A、H2A.Z和H4 N端多个赖氨酸残基进行乙...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鉴定出新型糖蛋白丝结构(图)
蛋白 结构 水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破译生命的糖质密码”重大研究计划(批准号:92478205)等资助下,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颜宁院士团队、闫创业副教授团队,在糖质高级三维结构的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研究成果以“酷寻之二:对自然水体的冷冻电镜分析发现包裹重复四肽线性蛋白丝的规则糖质结构(CryoSeek II: Cryo-EM analysis of glycofibrils from freshwater reve...

中国科学院兰州化物所发表抑制淀粉回生综述文章(图)
天然药物 化学测量 蛋白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
2025年3月12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天然药物与化学测量研究中心食品化学与安全检测团队在抑制淀粉回生方面发表相关综述文章。全面总结了影响淀粉回生的关键因素,包括淀粉的来源、组成、糊化程度、水分含量、储存温度和时间等。研究指出,不同来源的淀粉由于其化学组成和结构差异,回生行为存在显著不同。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糖化学合成中取得新进展(图)
合成 反应 糖化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6
1,2-顺式糖苷键的高立体选择性构建是糖化学合成中一直存在的难题。其中,1,2-顺式木糖糖苷键的高立体选择性构建依然是一个挑战性的问题。相比于葡萄糖,木糖电子特性和构象灵活性使其比葡萄糖更容易发生SN1糖苷化反应路径。另外,由于木糖苷比葡萄糖苷更快的异头位异构化速率,木糖苷更难发生立体选择性SN2糖苷化反应。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在中药多糖合成及其活性结构域鉴定方面取得进展(图)
多糖合成 活性 结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5
中药来源的多糖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潜在的药用价值,已成为生物医药领域备受瞩目的研究对象。然而,多糖在生物体内是以整个聚合的大分子发挥作用,还是通过特定的活性结构域介导其生物学功能尚不清楚。如何获得结构明确的多糖,并鉴定其活性结构域是糖类药物研发领域的重大挑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