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肿瘤免疫学 系统”相关记录36条 . 查询时间(1.797 秒)

中国科学院可预测肝癌复发的“肝癌免疫预警系统”成功构建(图)
免疫 系统 肿瘤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4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孙成研究组与合作者开发出全新的“肝癌免疫预警系统”——TIMES评分系统。TIMES评分系统如同肿瘤免疫的“天气预报”,可以提前判断肝癌是否会复发,为医生提供更精准的治疗决策。
动物试验表明:尿石素能逆转免疫系统衰老
尿石素 免疫系统 造血干细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9/13
瑞士洛桑大学医学院肿瘤科负责人尼古拉·万尼尼领导的团队,在一项针对小鼠的试验中,用名为尿石素A的天然化合物,靶向细胞的能量源线粒体,结果发现,这种干预不仅使老年小鼠造血干细胞的血液重建能力恢复,还改善了老年小鼠的免疫系统功能。相关论文刊发于最新一期《自然·衰老》杂志。
科学家在癌症如何逃避免疫系统方面取得新进展
癌症 免疫系统 转移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16

系统院李贵登、张连军团队合作发现肿瘤内酸度维持T细胞干性影响肿瘤免疫治疗(图)
肿瘤 肿瘤免疫治疗 北京协和医学院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4/20
2023年1月30日,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简称“系统院”)李贵登、张连军团队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陈路团队合作在Nature Metabolism《自然-代谢》在线发表题为“Extracellular acidosis restricts one-carbon metabolism and preserves T cell stemness”(胞外酸度抑制一碳代谢维持...
我国科学家设计智能仿生递药系统改善肿瘤免疫治疗疗效
智能仿生 递药系统 肿瘤免疫治疗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3

《ACS NANO》王亚洲课题组基于树突状细胞抗原递呈构建仿生纳米递送系统取得进展(图)
王亚洲课题组 重庆大学医学院 胶质瘤 树突状细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1/15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作为抗原呈递细胞,识别肿瘤细胞表达的肿瘤抗原,以抗原肽-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pMHC)分子的形式处理和呈递肿瘤抗原,成熟的DC激活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不同亚群以杀死同源肿瘤细胞。基于此,重庆大学医学院王亚洲教授课题组将DC在体外进行加工活化,并应用于设计仿生纳米粒,构建了一种肿瘤抗原活化成熟的DC膜(aDCM)修饰的纳米药物递送系统。该递送体系能够...
北京基因组所(国家生物信息中心)揭示5hmC在泌尿生殖系统肿瘤中的表观调控机制
基因 中国科学院 泌尿生殖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5/29
DNA 5-羟甲基胞嘧啶 (5hmC) 是由组织特异性的 5mC动态氧化过程产生的,并且在包括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在内的多种癌症中发生了5hmC的丢失。然而,5hmC存在细胞特异性,且其特异性可能存在于分化的肿瘤细胞和癌症干细胞之间。因此,5hmC与癌症相关的变化可能由肿瘤组织内不同的肿瘤细胞引起,但该生物学过程的调控机制依然存在很多未知。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文辉副研究员(图)
李文辉副研究员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中国医学科学院 肿瘤免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李利利副研究员,(图)
李利利副研究员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肿瘤免疫 寨卡病毒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杨衡研究员(图)
肿瘤免疫 抗病毒免疫 杨衡研究员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张为国研究员(图)
张为国研究员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细胞抗原受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张连军研究员(图)
肿瘤微环境 肿瘤免疫学 张连军研究员 肿瘤免疫力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薛刚研究员(图)
薛刚研究员 肿瘤免疫治疗 免疫检验点抑制剂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中国医学科学院系统医学研究院/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马瑜婷研究员(图)
马瑜婷研究员 苏州系统医学研究所 肿瘤免疫 程序性坏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9/20
免疫系统也有物联网?新技术首次看到免疫细胞如何协调行动
免疫细胞 物联网 蛋白质分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5/29
阐明人体免疫系统内在的细胞物理性连接机制,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研究与应用价值,可以推动感染、恶性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等许多免疫相关性疾病的诊断与防治工作的进展,但是,人们对于其确切的机制一直缺乏明确的认识,甚至一些免疫细胞表面的功能性蛋白质分子,至今都未能找到相应的配体分子,而成为了所谓的“孤儿”受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