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化学 >>> 物理化学 >>> 催化化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催化化学相关记录1002条 . 查询时间(3.502 秒)
随着生物炭光催化活性的发现,生物炭对环境中元素的氧化还原、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环境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和影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生物炭光催化的环境属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生物质源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结构以及光催化过程的调控过程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研究员邓德会、副研究员于良团队,在二氧化碳(CO2)催化加氢制甲酸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发现富含边结构的二维硫化钼(ER-MoS2)可以高效、高稳定地催化CO2加氢制备甲酸盐,并提出了新型的水介导CO2高选择性加氢机理。
随着生物炭光催化活性的发现,生物炭对环境中元素的氧化还原、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环境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和影响成为该领域研究的前沿和热点。目前,生物炭光催化的环境属性研究处于起步阶段,不同生物质源和热解温度对生物炭结构以及光催化过程的调控过程和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2023年9月12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制取烃类反应(Methanol-to-Hydrocarbons,MTH)动态催化反应机制的综述文章,系统总结了研究团队在分子筛催化甲醇转化反应机理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团队基于反应过程中活性位点/活性物种动态演变,构建多循环协同运行的动态催化反应超环网络,提出了分子...
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壤、沉积物和水环境中生物炭的累积存量高达3000 ~ 5000亿吨。另外,由于生物炭在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产量每年仍高达4.2亿吨,因此生物炭的大量使用势必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生物炭光催化活性的发现,生物炭对于环境中元素的氧化还原、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环境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和影响已经成为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目前,生物炭光催化的环境属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
据统计,目前我国土壤、沉积物和水环境中生物炭的累积存量高达3000 ~ 5000亿吨。另外,由于生物炭在农业、环境、能源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其产量每年仍高达4.2亿吨,因此生物炭的大量使用势必对环境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随着生物炭光催化活性的发现,生物炭对于环境中元素的氧化还原、赋存状态、迁移转化和环境循环等地球化学过程的调控和影响已经成为领域的前沿和热点。目前,生物炭光催化的环境属性研究尚处于起步阶...
2023年9月1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能源与环境小分子催化研究组(509组)邓德会研究员、于良副研究员团队在二氧化碳(CO2)催化加氢制甲酸盐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团队发现富含边结构的二维硫化钼(ER-MoS2)可以高效、高稳定地催化CO2加氢制备甲酸盐,并提出了一种新型的水介导CO2高选择性加氢机理。
2023年8月30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研究员吴小锋团队,在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不对称铜催化的非活化烯烃/炔烃的氢胺化羰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烷基酰胺类化合物。
2023年8月29日,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任金东课题组在氮杂环卡宾表面共价聚合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On-surface synthesis of ballbot-type N-heterocyclic carbene polymers为题,在线发表于Nature Chemistry (Nature Chemistry-22010153; DOI : 10.1038/s41557-023-01...
有机废弃物的化学催化超快腐殖化能够通过化学的手段转化合成性质稳定的含腐植酸物料。腐植酸作为肥料增效剂、土壤改良剂施用到土壤中,由于其较好的稳定性本身也作为土壤碳库封存于地下,从而实现将来源于农业的有机废弃物回到农田,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封存于土壤,彻底实现净负排。未来可以通过基于人工腐植酸的固废负排放处置和人工黑土地构建,统筹解决“城市病”和“农业病”的问题。 
2023年8月28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催化与工程研究部(DNL12)刘中民院士、魏迎旭研究员团队受邀发表了分子筛笼控制的甲醇制烯烃(MTO)反应相关综述文章,阐述了MTO反应过程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提出基于笼控制择形催化原理的调控策略,并展望了未来MTO过程的优化和精确控制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2023年8月25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化石能源与应用催化研究部低碳烃综合利用及沸石催化材料研究组研究员朱向学、李秀杰团队,在低碳烷烃与CO2耦合转化催化剂设计方面取得新进展。该研究在镁铝尖晶石载体上构筑了高稳定性的单分散Fe基催化剂,并通过原位电镜和准原位穆斯堡尔谱揭示了Fe物种分别在有和无CO2参与的乙烷脱氢反应中的演变规律以及其与催化反应性能的关联。
2023年8月24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低碳战略研究中心(DNL26)张宗超研究员与分子反应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化学动力学研究中心(1102组)樊红军研究员等合作,在酚类化合物与醇类化合物高选择性α-C烷基化反应的新催化体系及其反应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
2023年8月2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生物能源研究部催化羰基化研究组(DNL0604组)吴小锋研究员团队在不饱和键的羰基化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发展了一种不对称铜催化的非活化烯烃/炔烃的氢胺化羰基化反应,得到了一系列烷基酰胺类化合物。
2023年8月16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基础国家重点实验室无机膜与催化新材料研究组(504组)杨维慎研究员和朱凯月副研究员团队发表了关于可充电碱性锌基电池负极的综述文章,系统分析了碱性电解液体系锌负极面临的问题,总结和评估了目前的研究现状和趋势,展望了该领域未来的研究前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