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恒星与银河系 >>> 恒星物理学 恒星天文学 恒星形成与演化 星际物质物理学 银河系结构与运动 恒星与银河系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恒星与银河系相关记录510条 . 查询时间(2.892 秒)
天文学家在银河系的附近发现了很多由恒星组成的河流状结构,这些结构被称为星流。那么星流是如何形成的?最近一项由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和常江博士领导的研究团队通过一系列的高精度动力学数值模拟,在计算机中重构了之前利用LAMOST和SDSS数据发现的鲸鱼座星流的形成过程。并为鲸鱼座星流在被银河系吞食前的样子提供了一个简单的画像。
利用XENON1T暗物质探测器寻找太阳硼-8中微子信号(图)     XENON1T  暗物质  探测器  太阳  硼-8  中微子信号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4/14
大量天文学观测表明,宇宙中大约四分之一的成分是一种具有(较大)质量却很少与普通物质发生相互作用的暗物质。暗物质无法用人们已经认识的任何微观粒子来解释,研究其性质成为了粒子物理和天文学最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基于极深地下实验室的暗物质直接探测是研究暗物质性质的最有力手段之一。这样的暗物质探测实验已经在世界多个国家的地下实验室中开展了近30年,技术日趋成熟。其中,XENON国际合作组从2005年开始研发...
近期,国家天文台武雅倩助理研究员等人基于LAMOST和Gaia数据,计算了LAMOST数据中64万红巨星样本的运动学参数,分析了它们的年龄与运动学参数以及轨道参数的关系。并基于此对银河系薄盘和厚盘中恒星的金属丰度与运动学参数的关系给出了进一步验证与限制。银盘化学动力学性质随时间的演化研究是天文学家长期以来的研究热点,对于理解星系盘的形成和演化历史具有重要意义。银河系盘结构被认为具有薄盘和厚盘两个组...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超致密恒星“胚胎”(图)     天文学家  超致密  恒星  胚胎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2/25
年轻新生恒星(如太阳)诞生于“分子云”中,也就是太空中冷气体和尘埃聚集而成的云气。分子云中最稠密的可能形成恒星的区域被称为 “星前云核” (prestellar cores) 。理论认为,“星前云核”会凝聚出超致密的结构,在1000日地距离尺度内粒子平均密度达107cm-3以上,即恒星的“胚胎”。过去天文学家试图在星前云核中寻找这种“恒星胚胎”,但大多是徒劳无功。也许是因为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所以...
天文学家使用麦克斯韦望远镜(JCMT)和阿塔卡玛大型毫米及亚毫米波阵列(ALMA),首次在猎户座巨分子云中发现了超致密恒星“胚胎”及恒星“胚胎”的分裂。
近期,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李佳东和刘超研究员等人利用LAMOST光谱数据和Gaia数据,估计了约30万颗M型矮星的恒星参数(有效温度和金属丰度),提供了迄今最大的M矮星参数星表。目前,该研究成果已被国际知名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ApJS)接收。M矮星是一类颜色偏红的小质量恒星。这类恒星身材微小,发出的星光也非常暗弱,对这类恒星的观测和研究很不透彻。M矮星的质量仅为太阳的0.1-0.6倍,光度大...
理化所激光钠导引星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产生了微秒脉冲钠导引星星群,为我国正在发展的大型地基望远镜奠定了一项关键技术基础。激光钠导引星被称为人造恒星,用于探测光波经大气扰动引起的波前畸变,再进行校正,能显著提高地基光学望远镜对钠导引星附近区域天体的成像分辨率。由于仅采用单颗钠导引星探测的视场范围较小,通过产生多颗钠导引星构成星群,能在较大视场范围探测并实现高分辨率成像,因此钠导引星星群在精...
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李竞先生于2021年2月3日晚间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公开资料显示,李竞,余姚人,1928年出生,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会员。李竞主要从事恒星物理、银河系天文和天文学史的研究。
2021年1月26日,权威学术杂志《自然-通讯》发布2020年度“天文学和行星科学”十大亮点研究论文,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领衔开展的合作研究论文《Evolving parsec-scale radio structure in the most distant blazar known》入选其中。
科技日报北京1月21日电 (记者张梦然)人类已经探测到的引力波就好比时空海洋中的“海啸”,但现在科学家们发现,更为柔和的涟漪应该遍及或者说贯穿了全宇宙。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每日科学网近日报道,在一项长达13年的研究调查中,“北美纳赫兹引力波天文台”天文学家对遍布银河系的脉冲星发出的光进行了详细分析,其或为人类揭示这些背景信号线索提供了第一个证据。
破坏性极强的耀斑却可能揭示生命的存在     破坏性  耀斑  生命的存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1/12
恒星周围宜居带内的类地行星大气中若有大量生物活动产生的甲烷等分子,在经过紫外辐射的光致激发、光解作用后,便会产生二氧化氮、一氧化二氮和硝酸等气体。因此,如果一颗系外行星大气中的这些气体丰度较高,就说明这颗行星上可能有生物活动。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我们时刻需要关注这个“邻居”的脾气是好是坏,是否会出现耀斑爆发等现象,对日地空间以及地球上的仪器造成干扰。以往人们认为,剧烈的恒星耀斑在几年内就可能...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闫业鹏和导师杜翠花副教授以及合作者利用LAMOST和APOGEE数据,结合Gaia空间天体测量数据,提供了在银河系中富金属晕和高速厚盘存在的证据,揭示了它们的化学和运动学性质,并讨论了它们可能的形成机制。富金属晕星与厚盘星有相近的金属丰度,却拥有晕星的运动学性质。高速厚盘星具有与经典厚盘相同的旋转速度和金属丰度分布,并且与经典厚盘具有基本相同的动力学性质...
近日,国家天文台科研团队在LAMOST和Gaia数据中发现591颗高速星,其中43颗能够摆脱银河系引力束缚,未来飞出我们的银河系。这是自发现第一颗高速星以来,一次性捕获高速星最多的研究工作,将人类历时15年使用多个望远镜发现的高速星总量(550余颗)翻倍,使目前发现的高速星数量突破1000颗,极大地扩充了高速星的样本。这一研究成果日前在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学报增刊》在线发表。
基于Kepler数据的A型星耀发研究取得进展(图)     Kepler数据  A型星耀发  恒星耀发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2/4
按照恒星演化标准理论,正常的A型星没有表面对流层,预期没有磁场活动,所以应该没有恒星耀发现象,近几年Kepler和TESS空间望远镜都探测到A型星耀发,现有恒星理论无法给与解释。新疆天文台光学团组科研人员通过搜寻和分析Kepler卫星数据库中有效温度从7000-10500K的5435颗恒星长曝光数据,发现17颗新的A型耀发恒星,使得有耀发现象的A型星数量增加到154颗,该类恒星样本数增加了12%。...
LAMOST发现一颗罕见的沃尔夫-拉叶星(图)     LAMOST  罕见  沃尔夫-拉叶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0/12/24
近日,国家天文台张伟等人在LAMOST数据中发现了一颗正处于过渡阶段的沃尔夫-拉叶(Wolf-Rayet, WR)星,这颗特殊恒星位于银河系的旋臂中。沃尔夫-拉叶星的寿命仅几十万年,数目非常稀少,而处于过渡阶段的时间仅为万年的量级,从而观测到过渡型的沃尔夫-拉叶星更是十分罕见,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处于过渡阶段的沃尔夫-拉叶星仅为20颗左右。这类恒星对于研究大质量恒星的演化过程,以及寄主星系的化学演...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