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动力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21-13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动力气象学相关记录139条 . 查询时间(2.207 秒)
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成立     气象雷达委员会成立  雷达气象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4
中国气象学会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近日在大连市仲夏客舍举行成立大会,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郑国光博士在成立大会上宣读了中国气象学会关于成立雷达气象学与气象雷达委员会的决定。中国气象局局长秦大河院士给委员会的成立发去了贺信。
2006年5月10日上午,由气科院人影所专家编制的《1立方米等温云室碘化银焰剂成冰性能静态检测技术规程》(试行)评审会在院人影所会议室举行。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洪延超研究员任专家组组长,主持了本技术规程的评审。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气象局预测减灾司、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7名专家认真听取了《1立方米等温云室碘化银焰剂成冰性能静态检测技术规程》介绍。经过质询和讨论,专家组一致...
2007年3月12日,气科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邀请了美国著名雷达气象学家Doviak 博士到院作学术报告,学术报告由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刘黎平研究员主持。Doviak博士在近3个小时内,展示了美国在多普勒雷达探测理论和方法、双线偏振雷达探测方法和应用、相控阵雷达技术在气象探测中的应用等方面最新的研究成果。
中国在成雹机制理论和冰雹云识别上取得成果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1
新华网兰州2006年1月3日电 由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承担的一项科技部社会公益研究专项“西北地区人工防雹消雹技术”,近日通过科技成果鉴定。项目在成雹机制理论和冰雹云识别等方法上取得了原创性成果。该项目由国内外12家单位57位科研业务人员历时3年合作完成。项目分冰雹的天气、气候规律研究,冰雹云的观测研究,系统制作、数据库和效果检验,数值模拟研究等4个专题。科研人员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分...
研究表明:大气环流是影响沙尘暴的主要因素     沙尘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1
一般人都认为土地荒漠化是引发沙尘暴的罪魁祸首,但专家们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土地荒漠化只是沙尘暴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真正让沙尘天气增多或减少的决定因素是大气环流的变化。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的沙尘暴专家钱正安教授指出,在过去50年里,我国土地荒漠化面积一直在增长,尤其是1998年到2000年更是以每年3600平方公里的面积在增加。但同一时期,我国北方从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
我国卫星气象学家系统分析沙尘暴六大特征     沙尘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1
据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消息,在中国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日前举行的学术年会上,国家卫星气象中心总工程师、研究员董超华,研究员方宗义、郑新江、卢乃锰和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邵亚平等17人参与研究的中国沙尘暴课题,就其发生的时间、地域、源头、路径、相关因素、影响六大特征,数值模式预报及沙尘定量研究进行了交流,为治理沙尘暴提供了科学依据。一、时间:中国沙尘暴发生时间主要在3-4月。以2002年为例,全国共...
天山近千棵百年云杉奇怪倒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18
近日一场大风之后,新疆天山一处原始森林中的近千棵百年云杉连根倒下,现场颇多奇怪处,目睹者大惑不解。 在距新疆昭苏县约50公里外的一处原始森林里,中科院新疆分院工作人员范书财发现了云杉倒地现场。倒地的近千棵云杉每棵直径都在65厘米左右,从树的年轮看,它们已生长了上百年。这些云杉大多树叶枯黄,根部全都裸露在外,现场没有人工砍伐的迹象。附近一锰矿的采矿工人说,不久前这里刮了一场大风,风停后发现这里...
空气污染带来烟雾笼罩 我国云量和太阳辐射呈减少趋势     空气污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18
科学时报2006年1月25日讯 在日前出版的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快报》上,科学家发表报告指出,由于空气污染造成的烟雾对太阳光的阻挡作用,我国地面接收到的太阳辐射量多年来呈下降趋势,比半个世纪前要少很多;而另一方面,天空云量也在减少,“万里无云”的情况更加频繁出现。据美国“科学生活”网站报道说,研究者发现,从1954年以来,我国的地面太阳辐射大约每10年减少2%,近50年来平均大约减少了10%。该...
风云卫星数据实现了亚太区域各国共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18
据《光明日报》2006年7月28日报道:中国气象局与国家航天局联合举办的“风云卫星数据广播系统接收站”培训班7月27日结束,来自孟加拉、印度尼西亚、伊朗等亚太国家的学员带着结业证书返回自己的国家,准备迎接因气象变化带来的各种挑战。 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张文建介绍说,在科技部的支持下,中国气象局组织科技创新,完成了“风云气象卫星数据广播系统”建设。该系统集多种卫星数据的收集、分发和应用功能于一个平台,并...
“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成功定点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15
新华网西安2006年12月13日专电(孙彦新、孙海霞)在西安卫星测控中心连续6个昼夜的跟踪测控下,我国“风云二号”D气象卫星13日17时12分成功定点于东经865度赤道上空。测控数据显示,卫星空间姿态稳定、星上仪器工作正常。“风云二号”D星于8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中心遥控模式,组织所属相关地面测控站和海上测量船,对卫星进行了持续跟踪、测量与控制...
基于统计模型的气象数据无损压缩新方法     气象数据  格点资料  无损压缩  预测编码  Huf fman编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2/20
对当前广泛使用的气象格点数据结构进行了统计分析,通过分析常用气象要素格点资料相邻格点之间的相关性及计算要素场的符号熵和信息冗余度,认为气象格点数据中存在着明显的信息冗余,具有很高的可压缩性,且相关性越好,可压缩性越高。在此分析基础上建立了气象格点数据的二维线性预测统计模型,剔除冗余信息,并结合Huf fman编码,提出了一种气象格点数据无损压缩新方法。该方法可极大提高气象格点数据的压缩率,且能保证...
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承担的东北灾害天气过程研讨会暨基金重点项目启动会于2007年2月1日至2日在吉林省长春市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沈阳区域气象中心和吉林省气象局共同主办,吉林省气象局承办,标志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我国东北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动力过程和预测方法的研究”正式启动。  吉林省气象局局长秦元明在开幕式致辞中表示,希望通过基金项目“我国东北强降水...
河海要闻2006年12月26日讯:近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符淙斌院士在河海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作“ESSP季风亚洲区域集成研究计划MAIRS”学术报告,介绍季风亚洲综合区域研究计划,该计划是一个崭新的地球系统科学研究计划,主要研究季风亚洲区人类活动与环境系统的耦合效应。报告内容新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得到广大师生的热烈好评。
科学时报2006年1月9日报道 从日前举行的“中国气象数值预报系统技术创新研究”项目验收会上传来喜讯,我国科学家研发出首个自主创新的气象数值预报系统。该项目建立起我国首个具有能够直接同化卫星辐射观测资料的变分同化系统和我国首个在业务运行环境下可以实施的四维变分同化系统。
CCTV.com2005年4月14日消息(新闻30分):今天珠峰科考的科学家们首次释放20000米高空探测气球。这种探测气球的释放,将直接可以获取从珠峰脚下到20000米高空的风力、风向、温度等各种大气物理的垂直信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