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地球物理学 >>> 固体地球物理学 >>> 地震学 >>>
搜索结果: 61-7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地震学相关记录405条 . 查询时间(3.893 秒)
余震是特大地震导致的地震应力变化的一种响应,是地震触发的最常见的观测。现有的经验模型可以用来描述余震的规模和频次,但是对于解释并预测余震发生的地点很困难。此前,一种名为“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因子常被用来解释发生余震的地点,但是这种做法一直存在争议。最近由美国康涅狄克大学的Phoebe devries和同事利用神经网路预测大地震后会出现余震地点,研究发现他们的神经网络比库仑破裂应力变化的准确度更高。...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OMG)研究员夏少红团队温庚庚博士研究生、万奎元副研究员等,利用主动源OBS广角地震数据开展了纵横波速度结构研究,在南海东北部岩浆活动及地壳伸展方面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成果近日发表于Tectonophysics《构造物理》上。
近日,石化经纬西南测控公司XN305队顺利完成威页34平台3口井,共计48段压裂监测施工任务。此次施工的微地震压裂监测仪在近120℃的高温环境下,持续稳定工作近30天,为压裂效果评价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也意味着该公司微地震压裂检测技术日趋成熟,市场应用进一步拓宽。
2021年9月16日4时33分,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发生6.0级地震。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要求对震区水利工程进行深入排查,及时处置隐患,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造山带的前沿科学问题之一是如何实现其向陆内的大规模水平生长。在造山过程中,前陆褶皱-逆冲带会以前展式、后展式或者混合式等形式扩展,形成包含双重逆冲构造和逆冲叠瓦扇等典型构造样式在内的薄皮或厚皮逆冲推覆构造。前陆盆地也会逐渐卷入变形,并发生向稳定克拉通方向的迁移。前陆褶皱-逆冲带的扩展配合前陆盆地的迁移,这样的前陆系统活动形成了造山带大规模的水平生长。
俯冲带区域地震活动频繁,震源深度从几公里到几百公里不等,对应了非常广的温度和压力范围。在地震过程中,两个相邻岩块之间发生快速相对位移,伴随剧烈摩擦,并在摩擦面上可以形成一层较薄的高温摩擦熔体。地震结束后这些摩擦熔体快速冷却并形成过冷熔体,最终凝结为玻璃状或细粒的深色岩脉,即假玄武玻璃(Pseudotachylyte)。
自2006年以来,朝鲜共进行了六次地下核试验,爆炸震级和破坏强度逐次增大。然而,因为震中位置和埋藏深度难以准确测定,致使核试验爆炸当量的估计误差达到一个数量级或更高,从而影响对朝鲜核试验装置的合理评估。由于核试验的震源深度极浅,地下结构复杂,以及缺少近场观测资料,更兼埋藏深度与起爆时刻之间存在较强的折衷,精确测定埋藏深度是一个关键但尚未完全解决的地震学难题。
NC:通过深度学习实时确定地震震源机制(图)     深度学习  地震  震源机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6/30
地震发生以后,利用地震监测台网可以在第一时间给出发震时间、地点与震级三个要素,之后的几分钟到十几分钟可以给出震源机制解。依据震源机制解可以判断发震断层的性质,可以推断地下应力场状态,同时地面震动模拟预测模型也需要震源机制解作为必要的输入信息,这对于地震预警与灾害快速评估有着重要的意义。利用最新的深度学习技术,Kuang et al.(2021)提出了一种新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Focal Mecha...
地震检测和震相拾取是地震学的重要研究内容,是研究地震活动性及地球内部结构的数据基础。近年来,基于深度学习的地震检测与震相拾取方法研究发展迅速。由于该类方法在精度、速度、鲁棒性等方面优于传统方法,其逐渐为地震学行业所接受并应用在实际科学问题研究中。然而,即使是目前在最大的公开数据集STEAD (Mousavi et al., IEEE Access, 2019)上表现最优的深度学习模型Earthqu...
2021年5月22日2时04分,青海省果洛州玛多县(北纬34.59度,东经98.34度)发生7.4级地震。我所碰撞隆升及影响团队紧急讨论并迅速行动,制定震后应急考察观测方案并组织团队骨干于次日赶赴地震现场。
2021年5月22日2时4分,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附近发生7.4级地震。地震发生后,北师大地理科学学部灾害风险科学研究团队在史培军教授带领下,联合应急管理部-教育部减灾与应急管理研究院、青海师范大学、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共同组建了“5·22玛多地震灾害调查和损失评估组”(以下简称“评估组”),于地震当日12时到达震中区开展实地调查和评估工作,并调用自...
为响应国家2021年全国科技活动周的号召,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根据国家科技部的通知要求,依托本室优质科技资源,围绕今年活动主题“百年回望:中国共产党领导科技发展”,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于5月26日举办2021年科技活动周之实验室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1年15月26日,中国地震局发布新闻公布参与云南漾濞6.4级和青海玛多7.4级地震的科考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因在云南漾濞第一时间部署自行研发的新一代4G实时地震监测系统位列其中。
2021年5月21云南漾濞发生6.4级地震,5月22日青海玛多发生7.4级地震,这两次地震都伴随着大量的余震序列。为提高地震序列分析效率,提升地震目录完整性,为地震应急、震情趋势判定和科学研究提供科技支撑,监测司紧急协调地震自动编目系统研发团队,赴青海局和云南局安装基于人工智能的地震自动编目原型系统。
青海玛多M7.4级地震破裂过程初步研究结果(图)     青海玛多  M7.4级地震  破裂  研究结果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6/10
2021年5月22日青海玛多7.4级地震发生之后,地球物理所对此次大地震的破裂过程进行了研究。基于震中距30°-90°范围内的全球GSN台网宽频带波形数据,在地震发生后2小时产出了此次大地震的破裂过程结果。初步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大地震能量主要集中在前约40秒内释放,空间上呈现非对称双侧破裂模式,最大滑动量分布区位于震中南东东方向,破裂长度约140-160 km。初步反演结果表明,此次地震极有可能破...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