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海洋科学 >>> 海洋地质学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海洋地质学相关记录192条 . 查询时间(4.234 秒)
国际地学刊物《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6月13日在线刊发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员万世明(通讯作者)和博士研究生张晋(第一作者)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南京大学、同济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所、青岛海洋地质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History of Yellow River and Yangtze River delivering sedi...
我校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讲师孟梅博士、副教授孙若愚博士与中科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合作,系统分析了我国四个海域(包括两大河口,长江口和珠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汞同位素组成,一方面构建了一种用于源贡献计算(Source contribution, SC)的三端元混合模型,定量出了四海域表层沉积物中不同汞源的贡献百分比;另一方面建立了一个针对我国整个近海海域的城市距离因子数据库(Urban dis...
《海底光缆工程》专著英文版出版发行(图)     海底光缆工程  专著英文版  出版发行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9/10/9
由我所浙江省特级专家叶银灿研究员等撰写的 《海底光缆工程》 专著英文版近期已由ELSEWIER出版社出版发行。《海底光缆工程》一书是我国首部海底光缆工程的专著,曾荣获2016年度优秀海洋科技图书奖。该书内容丰富并具有原创性和国际视野的特点,介绍了海底光缆通信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的海洋自然地理环境与海洋法知识,回顾了海底通信发明与发展的历程,系统地阐述与总结了国内外在海底光缆工程的场址选择、路由勘察、铺...
近期,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张黎团队开发了一种多重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在实验模拟体系中人为添加重金属镉同位素110Cd、111Cd和113Cd,首次对海洋底栖鱼类(诸氏鲻虾虎鱼,Mugilogobius chulae)从水相、沉积物相和食物相同步吸收镉的生物动力学过程进行量化分析(图A)。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法可有效地模拟预测虾虎鱼长期累积镉的动态变化(图B),可广泛适用于多种水生生物在复杂重金属...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科睿唯安(Clarivate)最近公布了2018年全球高被引科学家名单,西安交大共4名教授入选。其中,能动学院郭烈锦院士、理学院丁书江教授、材料学院马伟教授三人入选交叉学科领域的高被引科学家名单,人居学院程海教授入选地球科学领域高被引科学家名单。
2018年11月5日,“科学”号圆满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2018年西太平洋开放共享航次”科考任务,顺利返回青岛母港。此次科考,“科学”号完成了国际上首次在西太平洋海域布放物理水文—地质沉积物测量组合潜标。该航次搭载了国内8个单位的25个国家级科研项目,来自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厦门大学、中国海洋大学、天津科技大学、河海大学等单位的70余名科研及工作人员参加了...
近日,国际著名地学杂志《Geology》以Long-term in situ observations on typhoon-triggered turbidity currents in the deep sea为题在线发表了我校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深海沉积学团队的研究成果。浊流是地球表层从陆地向海洋搬运沉积物最重要的过程,这些巨量的浊流沉积物蕴含着丰富的碳和营养盐,为深海碳埋藏提供重要物质来源。...
2018年8月20日,国际著名地学杂志《Nature Geoscience》以“Rapid transition from continental breakup to igneous oceanic crust in the South China Sea”为题在线发表了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nternational Ocean Discovery Program, IODP)367/368航次关...
近日获悉,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海洋新构造与地质灾害”研究团队研究员李伟与国际科学家合作,首次揭示了非洲西北部大陆边缘阿加迪尔海底滑坡的地貌特征、内部结构、形成时间及动力学过程,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据介绍,阿加迪尔海底滑坡位于阿加迪尔海底峡谷南部,影响面积多达5500平方千米,造成了340立方千米的海底滑坡沉积物。科研人员...
针对这一问题,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沈冰课题组联合国内外多家单位对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南沱组(Marinoan冰期沉积)顶部的黄铁矿结核(FeS2)进行了系统研究(图1)。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南沱组顶部的黄铁矿结核在整个华南地区广泛分布。黄铁矿结核的大小与含量在空间上存在明显变化的规律,由深水相至浅水相逐渐降低(图2)。黄铁矿的硫同位素也存在明显变化,不同沉积相区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该研究建立了一个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沈延安教授团队在研究全球寒武纪三叶虫灭绝事件方面取得新进展,系统测定了我国华南典型剖面的有机碳和无机碳同位素组成,揭示了寒武纪海洋与现代海洋化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研究结果显示,晚寒武世海洋的缺氧是造成全球三叶虫灭绝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成果在线发表在2018年6月出版的国际权威地球科学期刊 《地质学》(Geology)上。
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13日迎来迄今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82岁高龄的汪品先院士在南海下潜,并在海底获得重要发现。汪品先正在中国科学院深海科学与工程研究所“探索一号”科考船上,参加“南海深部计划”西沙深潜航次。该航次共有来自全国14个单位的60名科考队员参加,主要聚焦于南海西沙海域的冷泉、沉...
2018年3月1日,国家海洋局发布《2017年中国海洋经济统计公报》。报告显示,2017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77611亿元,比上年增长6.9%,海洋生产总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
日前,在中国地质调查局公布的“2017年度地质科技十大进展”中,“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成功”被评选为首要进展。作为此次试采工程项目的四大核心单位之一,北京大学凭借学科综合优势再次发挥了引领带头作用。作为本次试采工程的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海洋研究院卢海龙教授带领北大科研团队为此次试采的成功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作出了突出贡献。天然气水合物(又称可燃冰)是资源量丰富的高效清洁能源,是未来全球能...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