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
搜索结果: 16-3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发育生物学相关记录325条 . 查询时间(1.672 秒)
籽粒大小是决定小麦产量的主要因素之一,调控籽粒发育已在水稻、玉米等作物中被证明是提高作物产量的重要策略。然而,小麦籽粒发育的遗传基础及关键因子的潜在分子调控机制依然不清楚,成为限制小麦产量提高的一个瓶颈之一。
2024年01月16日00时,《Nature Communications》期刊在线发表题为《Reprogramming mechanism dissection and trophoblast replacement application in monke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重编程机制解析及滋养层置换在猴体细胞核移植中的应用)的研究论文...
2024年1月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梁玉婷课题组联合丹麦奥胡斯大学、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在土壤有机质调控湿地碳排放的温度敏感性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 Relative increases in CH4 and CO2 emissions from wet...
普通小麦是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普通小麦的形成涉及三个祖先种的两次远缘杂交和异源多倍化过程。小麦基因组大小约16 Gb,包含A、B和D三套既高度同源又有明显分化的亚基因组(其中,90%以上为重复序列)。普通小麦具有良好的可杂交性,可以与多种近缘野生种进行杂交,由此引入野生资源的优异性状,有效改良小麦的农艺性状。普通小麦着丝粒主要由卫星重复序列和反转座子组成,平均大小约8 Mb。不同倍性小麦参考基因组...
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和抗病场所,它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生物产量;叶片形态也是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基于形态学上的差异,叶片可以分为单叶(一个叶片)和复叶(多个小叶),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态的复叶结构。根据小叶数目的排列方式,复叶又可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等基本类型,这种形态多样性背后潜在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的复叶,最初都是从植...
叶片是植物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器官和抗病场所,它直接决定着植物的生物产量;叶片形态也是植物分类的主要依据。基于形态学上的差异,叶片可以分为单叶(一个叶片)和复叶(多个小叶),而最吸引人注意的就是千姿百态的复叶结构。根据小叶数目的排列方式,复叶又可分为羽状复叶和掌状复叶等基本类型,这种形态多样性背后潜在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多样性的研究热点之一。从发育生物学的角度出发,无论结构多么复杂的复叶,最初都是从植...
2023年11月,生物信息学领域知名刊物 《Bioinformatics》 在线发表了题为“PhasiHunter: a robust phased siRNA regulatory cascade mining tool based on multiple reference sequences”的研究论文。
RNA编辑广泛存在于植物的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其作为一种RNA转录后加工机制对于调控基因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RNA C-U的编辑是胞嘧啶(C)经过脱氨转变为尿嘧啶(U)的过程,在此过程中PPR (pentatricopeptide repeat)结构域通常负责识别编辑位点,而DYW结构域则负责提供脱氨酶活性完成C-U的编辑。而E类和E+类PPR蛋白因缺失DYW结构域无法单独完成脱氨过程,需分别通过招...
干旱是限制植物种植分布、生长发育以及作物产量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棉花是重要的经济作物,新疆是中国棉花种植的主要地区,占全国棉花种植面积80%以上。干旱胁迫是影响新疆棉花生产重要的非生物胁迫因素。挖掘关键抗旱基因,揭示棉花对干旱胁迫的应答机制,培育耐逆新材料和新品种,不仅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也是服务棉花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NAC转录因子在植物非生物胁迫信号中起着重要的转录调控作用。然而,...
由于可能保存了脊椎动物颌骨、偶鳍(如陆地脊椎动物的四肢)等重要器官的起源线索,加上对现代渔业的巨大影响,现生无颌类尤其是七鳃鳗成为演化-发育生物学家、生态学家和社会公众颇为关注的动物类群,甚至被奉为脊椎动物演化生物学研究的模式生物。七鳃鳗的摄食方式令人惊悚,“水下吸血鬼”的形象深入人心,成为一些恐怖科幻电影中水下嗜杀怪物的艺术原型。七鳃鳗拥有三段式的生命周期,如同蝌蚪变青蛙,经过变态发育,七鳃鳗幼...
中国科学院耐盐大豆品系“科豆35”选育示范获进展     科豆35选育  发育生物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0/25
2023年10月8日,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选育的耐盐高产大豆新品系“科豆35”,大面积实收稳定亩产达277.39公斤,最高亩产达306.52公斤。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钱前担任本次测产专家组组长,来自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崖州湾国家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南京农业大学、东北农业大学、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山东省种子管理总...
2023年9月27日,山东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举办第五期“生命力”教师成长沙龙暨发育与疾病学术沙龙,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刘峰等15位教师参加,学院苏友强教授以“卵母细胞发育成熟的调控机制研究”为题做报告,参会人员围绕报告主题内容开展了深入的研讨交流。
2023年9月22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常乐研究组在《自然-通讯》(自然通讯)上,发表了题为灵长类颞叶视觉特征的高维地形组织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结合功能核磁共振、电生理记录和深度学习等技术手段,系统解析了猕猴和人类被试高级视觉区的特征选择性和拓扑组织规律,为探究视觉系统的演化和发育、构建类脑的视觉加工模型奠定了重要基础。 
脂滴是一类从细菌到哺乳动物细胞保守的细胞器。它由磷脂单分子层包裹着疏水的中性脂组成。脂滴的动态变化与多种代谢疾病相关,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脂滴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也密切相关。神经系统中,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不储存脂滴,而胶质细胞储存脂滴。胶质细胞与神经细胞的交互作用参与神经退行性过程。那么,神经细胞为什么没有脂滴?如果神经细胞出现脂滴后有什么影响?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
云发育论坛 刘妍 2023年第十四讲 2023年9月7日(图)     发育  刘妍  论坛  第十四讲  人脑类器官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9/14
大脑是人体中最复杂的器官,探寻人类大脑发育、进化和神经系统疾病发生的奥秘一直是医学研究中的巨大挑战。人脑类器官(brain organoid)是人多能干细胞(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 hPSC)在体外经诱导分化自发形成的,具有多种细胞构成的器官样组织,它们在结构和功能上一定程度的还原了人类大脑组织的生理及病理特征;且患者来源的诱导多能干细胞(induced hum...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