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发育生物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发育生物学相关记录320条 . 查询时间(2.273 秒)
干细胞全能性对理解哺乳动物早期胚胎发育及再生医学应用至关重要。然而,传统胚胎干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s,简称为ES细胞)向胚外组织发育的潜能有限,不具备全能性,在模拟早期胚胎发育及再生医学应用等方面具有局限性。北京大学邓宏魁教授团队和香港大学刘澎涛教授团队于2017年报道了通过小分子化合物将传统ES细胞诱导成为兼具胚内及胚外发育潜能的类全能性干细胞,并将其命名为扩展潜能干细胞...
2022年4月18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畜禽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中卫山羊裘皮性状羊毛弯曲机制,并发现了调控山羊羊毛弯曲的重要基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与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IF=6.68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潘光锦课题组与赖良学课题组合作在人多能干细胞异种嵌合研究中取得新进展,首次利用人干细胞异种嵌合技术,在小鼠实验中获得功能性人源血液细胞。相关成果以Generating Functional Cells Through Enhanced Interspecies Chimerism with Human Pluripotent Stem Cells为题于4月1...
围产期胚胎的发育调控一直是发育生物学的“黑匣子”问题,近日,华中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在《Autophagy》杂志上发表题为“ATG7-mediated autophagy facilitates embryonic stem cell exit from naive pluripotency and marks commitment to differentiation”的研究论文,阐述了围着床期胚胎...
作物驯化主要针对某一种植物进行人工选择、改良和提高,以培育更符合人类需求的新品种;而物种演化则通过驱动某一个类群或一个系统的形态或性状的动态变化而产生新的物种,解析和利用植物进化发育演化规律则有望创造全新作物。茎尖分生组织干细胞是植物地上部分形态建成和作物产量性状形成的核心,也是逆境胁迫改变作物性状的策源地,但是,人们对于植物如何实现茎尖干细胞发育稳健性及其动态演化规律长期缺乏认识。
多倍体植物进化研究取得系列进展(图)     多倍体  植物进化  Phytotaxa  Plant Diversity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6/4
多倍体是物种形成、基因组进化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机制,也是农作物从头驯化的经典策略,但多倍体如何持续存在并取得进化成功尚不清楚。版纳植物园生物地理与生态学研究组韩廷申副研究员与合作者一起,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了三种验证多倍体是否取得进化成功的假说(图1),即多样化假说、长存活时间假说和适应性假说。其中多倍体适应性假说,即“多倍体是否可以在扩散过程中持续存在并适应新环境”,可能是唯一能够在...
2022年3月15日凌晨,中国科学院深圳理工大学(暂定名,以下简称“深理工”)药学院讲席教授、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医药所能量代谢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约翰·罗杰·斯彼克曼(John Roger Speakman)团队联合温州大学赵志军教授团队、聊城大学、英国阿伯丁大学等单位的合作成果发表于《自然—代谢》(DOI:10.1038/s42255-022-00545-5)。该研究成果厘清了代谢率与体...
2022年2月2日,《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第42卷第5期以封面文章的形式在线发表了题为《空间序列的工作记忆: 对于顺序和关系结构编码的发育和演化因素》的研究论文。该研究由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神经科学研究所)、上海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灵长类神经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王立平研究组完成。该研究通过行为学分析和建模发现,成人、儿童和猕猴完成相同...
开展人类表型组研究有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发现基因—表型—环境之间以及宏观—微观表型之间的关联尤其是强关联及其背后的机制。首张“人类表型组导航图”发现了150余万个强关联,也带来了海量的“问号”,有待科学家去进一步破解。
指纹是存在于指皮肤上的凹凸纹路,因其恒定性及高遗传性,已成为目前研究最广泛的肤纹类型。我们的指纹花纹如何形成?何种基因在其中发挥了主导作用?人类对指纹花纹这类表型形成的生物学机制仍知之甚少。
2021年12月30日电据物理学家组织网29日报道,来自美国圣犹大儿童研究医院的免疫学家确定了控制调节性T细胞发育的生化“开关”以及相应的工作机制。这些发现是科学家们在理解调节性T细胞发育和功能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有助开发出更好的方法,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和癌症。
“一般来说,可能需要经历7000年到1万年。”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李家洋告诉《中国科学报》。 该过程也被称为“驯化”,它是人类农业起源和定居的重要标志之一。显然,面对快速增长的世界人口、不断变化的全球环境气候,如此久的驯化时间不可能满足现实需求。 为解决这一难题,中国科学院种子创新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首次提出了异源四倍体野生...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牦牛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研究发现,随着牦牛性成熟的完成,牦牛睾丸的甲基化水平逐渐增加。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细胞和发育生物学前沿(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
科学家构建人类发育细胞图谱     人类发育细胞图谱  受精卵  先天性疾病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6/16
目前,发育生物学的研究主要基于模式生物。由于实践上存在的挑战,人类的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到胎儿出生)仍是一个知之甚少的“黑匣子”。近期,来自多国研究机构的一项联合研究阐述了人类发育细胞图谱及妊娠期参考图谱构建的路线图,相关成果发表在《Nature》杂志,标题为“A roadmap for the Human Developmental Cell Atlas”。
2021年10月20日,教育部专家组周大旺组长一行到发育与疾病相关基因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展现场考察评估。东南大学副校长邱海波,科研院常务副院长陆卫兵,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洪宗训、院长韩俊海,重点实验室主任谢维,学院部分师生参加了评估报告会。邱海波副校长首先代表学校对专家组一行表示热烈欢迎,对教育部长期以来给予学校的支持表示衷心感谢。他表示,东南大学高度重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建设,专家组的检查...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