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化学相关记录218条 . 查询时间(2.13 秒)
根据中国科学院人事局《关于公布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中国科学院入选人员名单的通知》(科发人函字﹝2015﹞102号),植物研究所林荣呈研究员入选2015年“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
研究发现一种植物酸的杀菌力达农药十倍     植物酸  杀菌  酸性物质  杀菌能力  感染病  原菌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5/3/12
一个国际科研小组在新一期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网络版上报告说,他们发现,某些植物原料含有一种酸性物质,其杀菌能力约为常用农药的10倍。研究人员表示,未来有望据此开发出新型农药,从而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在一项研究中发现,甲基化CpG结合蛋白MBD7通过促进DNA主动去甲基化,限制DNA高度甲基化以及转录水平的基因沉默,而MBD7和IDM2、IDM3以及IDM1形成抗沉默蛋白复合体,在DNA的主动去甲基化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这是近年来表观遗传领域的一项重大突破。相关成果在线发表于《分子细胞》杂志。
2015年2月12日,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分子细胞》(Molecular Cell)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朱健康课题组的研究论文The Methyl-CpG-Binding Protein MBD7 Facilitates Active DNA Demethylation to Limit DNA Hyper-Methylation and Transcri...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是唐朝形容牡丹如何诱人的诗句。历史上,栽培牡丹(Paeonia suffruticosa Andrews)就有众多品种,其中一些流传至今,称之为传统牡丹品种。这些品种是怎么起源的?如何形成的?它们何以成为花中之王?近日,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洪德元院士带领的牡丹、芍药研究团队揭开花王牡丹由来之谜。
3a,3a'-二聚吡咯吲哚生物碱是一类广泛存在于植物、微生物中的次生代谢产物。此类生物碱结构类型多样,生物活性广泛,例如(+)-WIN 64821和(-)-ditryptophenaline是人类 NK1 受体上 P 物质(substance P)的竞争性拮抗剂,(+)-11,11'-dideoxyverticillin A 对人结肠癌 HCT-116 细胞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chaet...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科院“西部之光”项目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中科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植物化学生态学研究组在草原毒草瑞香狼毒的化学生态学研究方面取得系列进展。
天然多环多异戊烯基取代间苯三酚类化合物(Polycyclic Polyprenylated AcylPhloroglucinols,简称PPAPs)是一类具有聚酮和异戊烯基复合生源途径的特殊结构天然产物;也是藤黄科植物独有的特征性化学成分。目前已报道的天然 PPAPs 类化合物约250个左右,多具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中少见的桥环、螺环和金刚烷等复杂、刚性的核心骨架。由于其结构新颖,生物活性独特,近年...
禾本科 (Poaceae) 21.8% 的物种起源于杂交事件,重建低拷贝核基因系统发育关系为阐明物种杂交起源提供直接证据。高粱属 (Sorghum Moench) 隶属于禾本科高粱族 (Andropogoneae),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约31种,分布在东非、澳大利亚、东亚、南亚、欧洲、美洲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作为粮食、生物燃料、工业原料具有重要经济价值。
木薯(Manihot esculenta Crantz)是重要的热带薯类作物,在保障全球粮食安全及发展生物质能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作为一种热带作物,其抵抗低温的能力非常弱,也是限制木薯种植北移的重要因素。上海辰山植物园(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张鹏课题组研究人员针对活性氧(ROS)转换与清除重要的两个酶——超氧化物歧化酶(MeCu/ZnSOD)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MeAPX2)在木...
单羽苏铁(Cycas simplicipinna (T.Smitinand)K.Hill)属苏铁科(Cycadaceae)苏铁属(Cycas),为我国珍稀濒危植物。在中国,苏铁属植物均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龚洵研究组多年来对苏铁属植物的保护遗传学有较深入的研究,为苏铁属植物的保护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蕨类植物又称羊齿植物,在植物系统中它们介于苔藓和种子植物之间, 是一类独特的植物资源。蕨类植物起源于4亿年前的志留纪末期至泥盆纪初期,在种质和代谢方面均具有多样性和独特性的植物类群。全世界蕨类植物约有12000多种,我国是世界上蕨类植物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约有2600多种,西南地区约有2000种,约占全国总种数的77%,仅云南就有1500多种左右,占全国一半以上,因此云南素有“蕨类王国”之称。按经典...
低温胁迫是影响作物产量和地理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之一。自然环境下温度是决定植物地域分布的主要限制因子,在栽培条件下更影响着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低温对植物的影响尤为突出。低温胁迫常使某些起源于热带、亚热带地区的植物因冷敏感性而无法在温带以北地区露地安全越冬,这就给引种带来不利,因此,探明植物抗寒性形成的生理机制和遗传因素,不仅在理论上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上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宏斌教授课题组在植物光系统修复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发现了一个新的陆生植物特有的光系统修复因子——HHL1,特异性参与叶绿体光系统II(PSII)损伤修复调控。这一研究成果 “HYPERSENSITIVE TO HIGH LIGHT1 Interacts with LOW QUANTUM YIELD OF PHOTOSYSTEM II1 and Functions in ...
2014年3月6日,由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百人计划”入选者、比较功能基因组学学科组学科带头人王瑛研究员和黄文俊、孙伟、吕海燕助理研究员共同发明的“一种调控植物类黄酮合成的基因及应用”(ZL201310062733.3)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