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化学 >>>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化学相关记录218条 . 查询时间(3.268 秒)
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植物化学生物学学科组副研究员张春云在研究员郭明全的指导下,采用顶空萃取(HE)、水蒸气蒸馏法(SD)和溶剂萃取法(S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比较了栽培莲和野生莲花的挥发油成分。经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鉴定,三种方法提取的荷花挥发油成分中有42个峰。由SD方法提取的精油主要成分为Z,Z-10,12-hexadecadienal和E-1...
哈尔滨工业大学化工学院高分子科学与工程系教授黄鑫团队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研究团队合作,将许多活藻类细胞包裹在小液滴中,紧密地挤压在一起,在缺氧条件下胁迫它们通过另类光合作用产生氧气,犹如一个个迷你的制氢工厂。相关论文发表在11月25日的《自然-通讯》杂志上。电子显微镜下被挤压在一起的藻类细胞,比例尺:10微米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烟草功能成分与综合利用创新团队研究揭示了菰米和稻米酚类物质抗氧化和保健作用的差异机制,对菰米在功能食品、保健品和医药等领域的开发应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食品化学(Food Chemistry)》和《国际分子科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上。
中科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植物化学生物学学科组博士后Armel Jackson Seukep在郭明全研究员的指导下,利用肉汤微稀释法和GC-MS分析技术首次对大果印加果(Plukenetia huayllabambana)的果实提取物进行抑菌效果的评价,并对其抑菌机制进行了探讨。初步筛选发现大果印加果不同溶剂提取物对所选耐药菌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后利用肉汤微稀释技术测定了其...
中国科学院西北特色植物资源化学重点实验室杨军丽团队利用现代分离技术、结构鉴定技术和药物筛选技术,从花椒(Z. bungeanum)干燥成熟果皮筛选发现了苯乙醇类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Analytical Methods, 2019, 11:4931);分离制备了青花椒(Z. schinifolium)抗氧化活性组分并阐明主要活性物质的分子结构(中草药,2020,51:2095)。
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既可表现出内稳性,又可表现出灵活性。前者指生物体内元素比例相对稳定,反映了构建基本生命成分所需相对狭窄的元素比例;后者指生物体改变元素平衡以应对环境变化,反映了生物体对元素平衡的调节能力。在影响内稳性和灵活性的诸因素中,生长基质资源变化将直接作用植物养分吸收,改变其化学计量特征。因此,研究不同基质上植物化学计量特征对于揭示植物的养分利用及其对环境变化的响应与适应策略...
萜类化合物是天然产物中最大的类群,结构多样,活性广泛,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植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的真正目的通常被认为是调节其自身生长发育(如植物激素赤霉素、脱落酸和独脚金内酯)以及抵御各种生物胁迫(如昆虫拒食剂印楝素和除虫菊酯)。倍半萜为萜类化合物中的一个重要家族,具有丰富的化学结构和生物功能双重多样性,其中杜松烯类倍半萜由于其独特的活性与功能成为该家族中最为耀眼的成员之一,如抗疟疾药物青蒿素和...
近期,植物保护学院徐功教授课题组成功开发了walsucochin降三萜类天然产物的高效全合成路线,在天然产物化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以“Remote C-H Activation Strategy Enables Total Syntheses of Nortriterpenoids (±)-Walsucochin B and (±)-Walsucochinoids M and N”为题,...
Echinops lanceolatus Mattf.(E. lanceolatus)为菊科蓝刺头属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喀麦隆、中非共和国和尼日利亚。蓝刺头属的许多植物作为传统药物被用于治疗传染性疾病和癌症。目前E. lanceolatus在抗菌、抗肿瘤方面的活性及相关活性成分尚未有研究报道。武汉植物园植物化学生物学学科组博士后Armel Jackson Seukep在郭明全研究员的指导下,通...
鼠李(Rhamnus prinoides),又名“gesho”,是一种广泛生长于非洲的常绿灌木。在非洲当地,其茎、枝和叶是广受欢迎的啤酒工业发酵饮料Tella 和 Tedj的重要原料;鼠李的根及根皮作为当地传统的药用植物,常用于治疗皮炎、肺炎、关节炎、背痛、胃痛、淋病、疟疾、扁桃体炎、感冒、消化不良、疥疮、头癣、湿疹等疾病和疲劳。鼠李作为非洲当地常见的啤酒工业原料和药用植物,但目前对其抗炎、抗氧化...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邱明华研究团队,一直聚焦于云南咖啡特色品质的物质基础和形成机制研究。最近该研究团队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核磁共振(NMR)和感官分析分别阐明了不同烘焙程度的云南咖啡豆的物理形态,主要化学成分和杯测得分的变化状态。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PLS-DA)表明,云南咖啡中葫芦巴碱、糖、苹果酸、奎宁酸、γ-丁内酯和乙酸有可能作为新的烘烤标记物质。在感官...
2020年7月9日,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昆明海埂会堂隆重举行,昆明植物所荣获3项殊荣。2019年度云南省科学技术奖励项目为154项(人、组织)。其中,自然科学奖一等奖5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1项。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获得3项殊荣,其中,1项成果获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邱明华研究员等完成的“高含量新型天然除虫菊酯绿色农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2项成果获云南省自然科学二等奖,分别...
中科院植物所杨元合研究组基于大尺度重采样、稳定同位素技术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等观测与模拟相结合的手段,全面评估了过去10年间青藏高原冻土区氮循环变化特征。研究发现,气候变暖导致生态系统中的有效氮供给在增加,但植被氮需求和气态氮损失的增加却导致植被氮限制显著增强。上述发现挑战了学术界关于“气候变暖背景下冻土区氮释放会缓解植被氮限制”的传统观点,为深入理解冻土区碳-氮交互作用提供了新认识。
中国科研团队植物激素研究再获突破     中国  科研  植物激素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0/6/15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李家洋院士团队近日发现独脚金内酯信号转导中的双功能抑制蛋白,从而揭示出一种全新的植物激素信号转导机制。相关论文已于北京时间6月11日由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
云南咖啡依赖于特色高原气候和丰富多样生态,形成内含物质积累丰富,口感浓而不苦,香而不烈,含油多,果味香等独特品质,成为雀巢等国际知名企业的必选原料之一,使云南成为全球重要的小粒咖啡生产基地。云南省委省政府把咖啡产业列入高原特色八大农业产业,咖啡产业在实施云南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战略目标中,也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中国科学院昆明研究所邱明华研究团队近年来一直进行诠释云南咖啡独特品质的物质基础...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