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生物学 >>> 植物学 >>> 植物群落学 >>>
搜索结果: 151-16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植物群落学相关记录238条 . 查询时间(0.563 秒)
2020年5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辰山植物科学研究中心蕨类植物多样性和进化研究组,联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海南分所研究人员,在国际著名学术期刊Phytotaxa上发表中国水蕨属横走茎新物种——邢氏水蕨(Ceratopteris shingii, a new species of Ceratopteris with creeping rhizomes from Hainan, China)...
生物多样性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生态文明建设和民族永续发展的保障。但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引起的环境污染、气候变化和生境破碎化,已经导致全球范围生物多样性的极大丧失。物种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是本世纪亟待解决的25个重大科学问题之一,针对该问题的的研究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的基石。近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余世孝教授课题组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综合保护团队的刀志灵、蔡磊、郭世伟、张品等团队成员,执行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中国西南地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调查与种质保存”(项目编号:2017FY100100)野外调查工作,于2020年5月28日至2020年6月7日,对滇东北、滇北地区分布的极小种群野生植物进行了调查。
中科院华南植物园生态及环境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田洋在陆宏芳研究员的指导下,依托英德石门台林冠和林下氮添加大型野外实验平台,研究了南亚热带森林植被群落和土壤生物群落结构和热力学健康水平对氮添加的响应规律。结果发现:(1)灌木层物种丰富度对林冠氮添加更为敏感,表明林下氮添加研究可能低估了氮沉降对森林群落结构的影响;相比传统的群落结构指标,植被群落的生物热力学指标(结构?)对氮添加的影响更为敏感。(2)两...
武汉植物园湿地生态学学科组的江晓亮、刘文治、刘贵华和环境基因组学学科组杨玉义等科研人员展开合作,以青藏高原36个典型的沼泽、湖泊和河流湿地为对象,研究了土壤或底泥反硝化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构建机制。结果发现,不同类型湿地的反硝化微生物丰度没有显著性差异,但河流的反硝化微生物多样性要高于沼泽和湖泊。反硝化微生物的丰度和多样性与土壤温度、含水率、碳氮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而群落物种组成主要受电导率、土壤温...
“野外灭绝”物种枯鲁杜鹃重现枯鲁山区(图)     野外灭绝  物种  枯鲁杜鹃  枯鲁山区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0/5/26
1929年9月,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在四川西南部的枯鲁山区采到一份杜鹃标本,但未命名。直到1953年,该标本被作为粘毛杜鹃(Rhododendron glischrum Balf. F. et W. W. Smith)的变种(R. glischrum var. adenosum Cowan et Davidian)发表;后于1978年被提升为种,因R. kuluense D. F. Chamb. 晚于...
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生物学学科组博士研究生郝贝贝在李伟研究员和丹麦奥胡斯大学Erik Jeppesen教授的指导下,在位于丹麦锡尔科堡模拟浅水湖泊对气候变化响应的实验系统中(运行15年未间断)开展了一系列实验,对不同季节附着藻群落对升温、营养以及植物类型的响应进行了探索研究。结果表明,温度、营养和植物类型对附着藻生物量的影响在不同季节存在差异。春季和秋季,营养...
极濒危!我科学家发现黄芪属新种     极濒危  科学家  黄芪属新种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0/5/8
据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李志勇研究员领衔的草种质资源与育种创新团队,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发现了豆科黄芪属一个濒危等级为“极危”的新种,该新种被命名为沙尔沁黄芪(Astragalus shaerqinensis L. Liu & Z.Y. Li),其生殖、生态等性状亟待进一步保护研究。
植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是影响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植物物种间的竞争作用,通过竞争排斥在群落构建中起主导作用,而促进作用则通过改善微环境条件来促进其他物种的定植和生长。淡水生态系统中,研究不同营养梯度下沉水植物物种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变化规律,对富营养化湖泊沉水植被的恢复重建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工作人员从老挝引回的两株蜘蛛抱蛋属植物经鉴定为植物新种,命名为紫斑蜘蛛抱蛋。据介绍,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标本馆工作人员殷建涛2005年从老挝巴色引回两株蜘蛛抱蛋属植物,后沉寂于苗圃,多年都未定种。2019年11月,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园林园艺部工作人员郗厚诚和王文广发现这个物种开花了,通过文献查阅,确定是一种从未被描述过的新种,并因其花被筒、总花梗和叶鞘密被紫色斑点而将其命...
中科院植物所马克平研究组以全球最大的森林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实验(BEF-China)平台为基础,选择具有基于母树来源遗传信息的树木个体为研究对象,通过测量物种内和物种间的个体在功能性状的差异,及个体所在群落的生产力在种植4到9年间的变化开展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除种间差异外,由于母树来源不同而具有不同遗传家族信息的个体形成的种内差异也很大程度上解释了性状差异。同时,功能性状对物种多样性和种内...
2020年4月8日,Nature杂志在线发表了题为“A plant genetic network for preventing dysbiosis in the phyllosphere”的研究论文。这项工作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辛秀芳研究组与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何胜洋研究组合作完成,该研究对认识植物叶际微生物群的稳态维持机制以及植物微生物群领域向功能性研究转变实现了重要推动。
为了验证该假设,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云南大学,选取位于三江并流核心区域的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12个社区为研究对象,采用遥感影像分析(2000年、2010年、2014年)、野外植物样方调查(284个100 m2样方)和社会经济问卷调查(434份有效问卷)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构建社区景观格局和森林质量评价体系,评估了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在社区水平的有效性。
云南梧桐的种群结构和更新动态研究取得进展(图)     云南梧桐  种群结构  濒危植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0/3/6
南梧桐(Firmiana major)是认为已经灭绝后又发现的金沙江干热干暖河谷特有濒危植物。1984年,“第一批中国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植物;1992年,《中国植物红皮书》(第一卷)中记载道由于人类对其栖息地的破坏,云南梧桐野生植株几乎绝迹;1998年,世界保护联盟(IUCN)宣布云南梧桐野外灭绝;1999年,《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也认为其野外灭绝,失去保护的必要,删...
里白科(Gleicheniaceae)为蕨类植物一个自然而较为古老的科,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有关里白科的科下划分,一直存在较多争议(1-8属),根据目前国际通用的蕨类植物PPG1系统,里白科共6属,中国产3属。全世界共有里白科植物约160种。 有关里白科的科属组成,主要围绕着微羽里白属(Glechenia)的概念和范围,目前PPG1系统接受狭义的微羽里白属概念,即该属仅包括10个种。Kun...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