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太阳与太阳系 >>> 行星物理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行星物理学相关记录152条 . 查询时间(2.369 秒)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等联合发布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图)     行星  空间  探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22
2024年6月19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领衔的科研团队联合发布了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详细介绍了该项空间探测任务的科学目标、有效载荷配置、任务总体设计及关键技术等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图1)发表在《空间科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与乌克兰尼古拉耶夫天文台组成的研究团队,利用上海天文台研发的旋转漂移扫描CCD技术开展了近地小行星的常规观测,实现了对近地小行星的精密定位和定轨。
行星的大气层或因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得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但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科研人员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行星的质量,而且影响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行星的大气层可能会因为多种原因离开行星进入太空。在其中,上层大气以整体的行为猛烈离开行星的方式被称为行星流体大气逃逸。相对于其他单个粒子的大气逃逸方式,流体逃逸过程要猛烈的多。流体大气逃逸在太阳系行星的早期可能发生,现在已不复存在。然而,人们通过空间和地面望远镜的观测发现流体逃逸在一些离宿主恒星很近的系外行星上一直存在。流体大气逃逸不仅改变了行星的质量,还影响了行星的气候和宜居环境。
云南天文台在恒星-行星潮汐演化方面取得了进展(图)     恒星  行星  演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20
2024年4月9日,国际天文学杂志《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恒星物理研究团组博士生郭帅帅和导师郭建恒研究员及其他合作者的一项研究成果。该研究关注了围绕着恒星的热木星演化中的一类特殊阶段-恒星自转速率与行星轨道速率长期同步的现象。
日冕物质抛射(CME)及其伴随激波常常会给地球空间环境带来剧烈的扰动,产生一系列地球物理效应,如磁暴、电离层暴、热层暴、高能粒子暴等,危及空基和地基技术系统的安全,给社会经济造成巨大损失;因而准确预测CME/激波的到达时间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一个重要方面。作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基综合监测网”(子午工程二期)的标志性设备,稻城圆环阵太阳射电成像望远镜是目前全球规模最大的综合孔径射电望...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围绕空间探测任务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CHES)开展了先期研究,搭建了基于Python的仿真平台,包含行星轨道参数反演、卫星观测视场仿真、观测策略与方案仿真等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发表在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RAA)上。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王文忠特任教授与多位国际学者合作,研究类地行星增生演化过程中的同位素分馏,发现地球在早期吸积阶段就已经积聚了足够多的挥发性元素,而吸积形成的星胚熔融挥发进一步重塑了地球的挥发份含量。相关成果以“Chalcogen isotopes reveal limited volatile contribution from late veneer to Earth”为...
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科研团队围绕空间探测任务近邻宜居行星巡天计划(Closeby Habitable Exoplanet Survey, CHES)开展了先期研究,搭建了一个基于Python的仿真平台,其中包含行星轨道参数反演、卫星观测视场仿真、观测策略与方案仿真等内容。相关研究成果作为封面论文(图1)发表在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RAA)...
地核中轻元素的种类和含量一直是地球科学研究的前沿和热点。轻元素决定着地核的物理性质,是理解地核动力学的关键。地核中轻元素在内外核的迁移和分布,提供了驱动地磁场最为重要的能量来源,对揭示行星演化和行星磁场等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启示。 
近日,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的太阳系外行星课题组和国内外多个团队合作,利用我国的郭守敬光谱望远镜(LAMOST)和国际盖亚天体测量望远镜(Gaia)等观测数据测定了热木星的年龄分布,首次得到了热木星出现率(即恒星周围平均有多少热木星)随时间的演化规律,为热木星的潮汐演化提供了大样本观测证据,并为揭示热木星的起源和限定恒星潮汐因子提供了新的关键线索。该项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23年10月30日发表...
开尔文-亥姆霍兹(Kelvin-Helmholtz,K-H) 波动和磁场重联(magnetic reconnection) 是地球磁层顶最为常见的两种物理现象,它们对于太阳风物质和能量向磁层输运发挥着重要作用。通常认为行星际磁场(interplanetary magnetic field, IMF)南向期间磁层顶日下点附近的磁场重联频繁发生,K-H波动常在北向IMF期间的磁层顶侧翼被观测到。然而基...
2023年10月30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季江徽课题组与合作者的研究揭示了围绕红矮星运行的类地行星逆向自转成因,评估了密近双星系统中类地行星自转轴翻转概率,该项研究为了解类地行星演化及宜居性提供了新的理论依据。相关结果已在《天体物理学杂志》(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上发表。
系外行星科学是近年来国际天文学的热点研究领域。系外行星的形成、演化以及大气等存在着较多未解之谜。在一些近轨道的系外行星上,恒星剧烈的X射线和极紫外辐射加热可能引起大气产生流体动力学逃逸。在较多情形下,这种物质损失可能对行星演化历程产生决定性影响。
太阳风与行星磁层相互作用时,会在上游形成无碰撞激波——弓激波。影响无碰撞激波的重要参数之一是阿尔芬马赫数MA(太阳风速度与阿尔芬速度之比)。在不同MA下,无碰撞激波具有不同的结构特征。不同行星轨道附近太阳风MA不同。由于离日最近,水星轨道处太阳风MA在所有行星中最低(约为4~6),尤其在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事件(ICMEs)经过水星期间,MA将会更低(约为2)。因此,研究水星弓激波是探究低马赫数无碰...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