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天文学 >>> 星系与宇宙学 >>> 星系形成与演化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星系形成与演化相关记录52条 . 查询时间(4.047 秒)
2024年4月11日,云南天文台应用天文研究团组在火卫二自转动力学模型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建立了一个充分考虑自转影响的动力学模型。该结果以题为“Dynamical Model of Rotation and Orbital Coupling for Deimos”在国际期刊 “Remote Sensing”上发表。
近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FAST运行和发展中心徐金龙等研究人员利用FAST中性氢观测数据,揭示了近邻星系群中的一个大质量透镜星系是由一个晚型的漩涡星系在一群矮星系的潮汐作用下通过形态转化所形成。这一发现为大质量透镜星系是如何形成的提供了一种新的方式。同时,也首次发现了一个光学亮-暗星系对,其伴星系可能是一个新形成的原星系,这一发现也将为星系形成领域的研究带来新的视角。
中国科学院强发射线星系光谱研究取得进展(图)     强发射线  星系光谱  演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7/21
2023年7月19日,由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郑振亚带领的早期宇宙与高红移星系团组牵头,联合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美国宇航局戈达德太空飞行中心、加拿大曼尼托巴大学等国内外研究单位,基于目前最大的绿豌豆(Green Pea,GP)星系光谱搜寻样本,在近1550例绿豌豆星系中发现了5例具有双峰窄线的特殊星系,进一步分析表明这类特殊天体可能起源于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2023年7月7日,《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和东北大学合作完成的重要成果。这一理论研究提出,利用宇宙黎明时期21厘米森林信号的一维功率谱测量,未来的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将能够同时揭秘宇宙第一代星系和暗物质的性质。
近日,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近地天体探测和太阳系天体研究团组以我国最早发现的两颗彗星为研究对象,在彗星活动性演化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成果分别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天体物理》(ApJ)和《皇家天文学会月刊》(MNRAS)。
犀牛有5000多万年的演化历史,是奇蹄目中最大的类群,具有最高的生态多样性。从炎热的赤道到寒冷的极地均曾有不同的犀牛自由自在地生活。现生犀牛是数量和种类都相当有限的奇蹄动物,而在新生代的多数时间里,犀牛却是异常繁盛的一个类群,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适应辐射出纷繁的分支。继马类之后,犀牛成为地球上最成功的奇蹄动物类群之一。从渐新世开始,北半球的多数陆地生态系统中都有一种或多种犀牛作为动物群的组成部分。犀...
2022年11月9日,国际科学期刊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Supplement Series 在线发表了云南天文台卢开兴副研究员及其合作者的研究成果。该研究把著名活动星系NGC 5548中心黑洞质量的测量精度从历史的41%提高到13%,且发现宽线辐射区平均尺度和转动速度演变不同于中心电离光度演变的非正常“呼吸”现象。该成果是研究人员依托云南天文台丽江2.4米望远镜,历时...
2022年10月27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提出了新的、定量的星系结构模型,将类似银河系的一般盘状星系的几何结构描绘成“巧克力碎饼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间的弥散星系介质构成“饼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团块状分布的恒星形成区域则构成了颜色较暗的“巧克力碎”。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了盘状星系在不同视线方向上的观测特征,为盘状星系中的恒星及尘埃的空...
2022年10月25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牵头的科研团队提出了一个新的、定量的星系结构模型,将类似银河系的一般盘状星系的几何结构描绘成一块“巧克力碎饼干”(Chocolate Chips Cookie)——星系中的老年恒星及其间的弥散星系介质构成了“饼干”的主要成分,而呈团块状分布的恒星形成区域则构成了颜色较暗的“巧克力碎”。这项研究定量分析了盘状星系在不同视线方向上的观测特征,为盘状星系中的恒...
2022年10106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吴忠庆教授课题组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Renata Wentzcovitch教授课题组及美国康奈尔大学Geoffrey Abers教授合作,在俯冲带浅部地震波速各向异性成因上取得重大进展。相关成果以“Elastic Anisotropy of Lizardite at Subduction Zone Conditions”为题,发表在地球科学领...
2022年9月26日,国际地学自然指数(Nature Index)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和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等单位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Northward shift of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westerlies in the early to la...
2022年9月2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团队在水星岩石圈结构与热动力学演化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新的岩石圈力学模型,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获得了与观测相符合的逆断层相关构造的横断面,揭示了水星北部火山平原下覆地壳存在分层及高应变率区域。该研究成果提出的岩石圈分层模型及结果可作为基本输入条件影响其他相关水星岩石圈热动力学演化的研究。相关研究成果于8月25日发表在行星科学领域期刊《Icarus》...
太阳系外物质是原始太阳星云最初始的物质组成,它们是太阳系形成以前其他恒星演化至晚期的喷出物凝聚而形成的物质。太阳系外物质在太阳系的形成与演化过程中残存下来,在原始球粒陨石、行星际尘粒、彗尾等物质中被发现。太阳系外物质是目前人类唯一能够获得的并能实验分析的其他恒星物质,其同位素组成是人类认识恒星内部核反应过程的重要物质。而且,太阳系外物质的丰度还可以用来示踪其小天体母体的形成与演化。
2022年7月21日,国家天文台陈学雷研究员应邀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天文》(Nature Astronomy) 发表新闻述评《从一个小天线到宇宙黎明的历史》“From a small antenna to the history of cosmic dawn“。
疏散星团是是银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了解基本天体物理过程的理想实验室。通常认为,银河系中相当大一部分恒星是在星团中形成的,相对于球状星团来说,疏散星团比较年轻,大多数成员星都处于主序阶段,其中包含了种类丰富的变星。年轻的疏散星团是研究恒星演化的重要途径,而变星正是研究恒星基本物理参量的重要天体,是寻找宇宙中特殊天体的“探针”以及各种爆发天体(新星、亮红新星、Ia型超新星)的重要来源。对变星的...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