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大气物理学 大气化学 大气探测 动力气象学 天气学 气候学 云与降水物理学 应用气象学 大气科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大气科学相关记录3768条 . 查询时间(2.506 秒)
二次有机气溶胶(SOA)是大气气溶胶的重要组成部分。SOA的组成和来源复杂,其中半挥发性/中等挥发性有机物(S/IVOCs)被认为是SOA的关键前体物,但其对SOA生成的具体贡献尚不明确。同时,2024年来夏季极端高温热浪在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其对大气SOA生成的影响也鲜有报道。为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团队联合北京化工大学、南京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于2023年夏季高温热浪频发季节,利...
2024年6月20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所(简称“大气所”)苏杭研究员课题组与北京大学环境与工程学院张远航院士课题组和李歆研究员课题组合作在《Nature Geoscience》发表题为《大气氧化性长期趋势指导臭氧污染控制战略》(Ozone pollution mitigation strategy informed by long-term trends of atmospheric oxida...
北极的快速变暖伴随着海冰消融和北冰洋开阔水域增加,有利于海冰消融区蒸发增强,给大气输送了更多的水汽和能量。这种变化对全球气候系统和北半球陆地降水模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湖风环流对湿对流发生发展的影响(图)     气候  生态环境  大气  循环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27
青藏高原夏季上空频繁且旺盛的对流为我国东部地区提供了水汽,影响高原的气候与生态环境以及全球大气的水分循环。相较于其它地区,青藏高原湖泊大气中的水汽更为充足,且青藏高原上的湖泊数量占中国湖泊总数量的一半以上。已有观测数据证实,青藏高原湖泊夏季白天存在湖风环流,而湖风环流是改变和影响湖-气、陆-气间热量与水分交换的空间分布以及对流发生发展的重要因子。已有研究主要围绕湖泊对局地天气和气候的影响和响应展开...
火星撞击坑记录了流水、风和冰川对地貌的改造,这对于研究火星地形的演变至关重要。退化过程反映了霜雪的季节性变化、水的流动以及沿撞击坑壁斜坡的河流侵蚀。此外,冰和液态水的流动变化可以制约早期火星的气候变化。相反,撞击也可能是早期火星气候变化和火星地表重塑的原因之一。了解撞击坑的退化对于理解火星地形的演变至关重要。
现代东亚夏季风具有鲜明的副热带特征,能够影响至东亚地区40ºN附近。东亚夏季风偏强的年份往往会造成我国东部“南干北湿”的降水格局,导致南方干旱和北方洪涝等灾害,反之亦然。揭示东亚季风气候向北延伸至当前边界的时间及机理,对于理解东亚夏季风在增暖背景下的演变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空天激光技术与系统部研究团队在窄脉宽大能量中红外激光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相关研究成果以“A 71 mJ, 300 Hz mid-infrared source based on ZnGeP2 MOPA system”为题发表于Infrared Physics and Technology。
环北极多年冻土区的泥炭地拥有巨大的面积和丰富的氮储量,中高纬快速升温导致冻土泥炭地退化,可使其成为全球重要的大气活性氮排放源,因观测技术限制,尚未在该区域开展氮氧化物(NOx)通量原位观测,对冻土泥炭地排放源强度、全球贡献和退化影响都不清楚。
人类活动如工业及汽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等导致全球不同区域的大气气溶胶浓度显著增加。气溶胶浓度上升可同时改变地表辐射、温度和水分条件,从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碳水循环。然而,由于控制试验开展难度较大,野外观察受多种环境因子协同变化影响,气溶胶如何影响植被碳水生理过程的研究仍很有限,限制了对相关机理的认识。
光保护色素调控是陆地植物广泛采用的环境胁迫应对机制,可作为环境胁迫探测的灵敏指标。但由于缺乏大范围观测手段,其触发气候条件仍不清楚。为解决这一问题,SDG中心研究团队提出一种卫星遥感方法来监测光保护色素在冠层水平的动态,并揭示了全球植被光保护色素调控触发的气候规律,从植被“自身感受”认知了当前及未来情景下不同植被面临的环境胁迫。
多年冻土与高寒草地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协同进化。全球变暖导致多年冻土融化和退化,引发高寒草地变化,释放大量温室气体,从而进一步加剧全球变暖。同时,高寒草地影响地表和大气及活动层与多年冻土间的水分和热量交换,进而影响多年冻土变化,而多年冻土温度是衡量这些变化的重要指标。
2024年5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大气光学研究中心在卷云探测理论和实验研究上取得新进展。中心刘东研究员、王珍珠研究员团队首次利用CALIOP星载激光雷达观测研究了全球空心冰晶特征卷云,并揭示了其季节和全球分布特征。相关成果发表在国际权威自然指数期刊《地球物理研究通讯》上。
大气气溶胶和云作为地球气侯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会对地气系统的辐射收支造成扰动,进而影响气候变化。气溶胶间接辐射效应是指气溶胶粒子作为云凝结核,改变云的微物理属性和降水间接影响气候。目前气溶胶的间接辐射效应依然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最高的辐射强迫因子之一。深入研究气溶胶间接效应,探寻其背后影响因素,可为区域气候模式气溶胶-云参数化提供更可靠准确的重要输入。
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青藏高原呈现出暖湿化和失衡趋势,高原的水循环过程也相应表现出一定的变化特征。在这一变化背景下,青藏高原蒸散发如何响应以及青藏高原蒸散发的响应变化受何种因素主导,是当前高原水循环研究亟需解答的科学问题。
青藏高原广布冻土,土壤冻融过程是最重要的陆面特征之一。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土壤冻融过程发生显著变化并引起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变,从而影响植被的物候和光合作用以及总初级生产力。因此,定量评估土壤冻融过程对青藏高原总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对更好地理解高原的碳循环过程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