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理学”相关记录72359条 . 查询时间(3.982 秒)
朱诺冰原冰川消融加快
朱诺冰原 冰川消融 冰流失 冰川行为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20
《自然·通讯》7月2日发表的一项研究称,相比过去250年,阿拉斯加朱诺冰原自2005年以后的冰流失速度急剧加快。这一趋势的持续可能会让冰川退缩超出可恢复的程度。

喜讯!石河子大学理学院学子在2024年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获得佳绩(图)
石河子大学理学院 2024年 物理 学术竞赛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2/11
2024年6月8日-6月9日,第十五届中国大学生物理学术竞赛(西北赛区)在兰州大学隆重举办。本次竞赛共有来自西北地区17所高校的45支队伍、222名学生参加。石河子大学派出无懈可击队、星际航行队和理实队三支代表队参赛。经过两天的激烈角逐,最终荣获三个团队一等奖。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利用创新形态技术填补羽毛演化空白(图)
形态 演化 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20
羽毛是鸟类征服天空的工具,其功能演化从早期单根细丝状羽毛的保温、隔热、通讯交流、保护色及防水等,逐渐演化为飞羽的空气动力学功能。现代鸟类飞羽具有高效空气动力功能的主要原因在于精密构造——其远端羽小枝腹侧的羽小钩嵌入隔壁羽枝上近端羽小枝背侧的凹槽,形成类似拉链的互锁结构,称为钩槽联锁机制;近端羽小枝末端具有结节,防止羽小钩在受外力时在羽小枝上滑动,称为级联滑锁系统。通过钩槽联锁机制与级联滑锁系统双重...

中国科学院新研究揭示大脑过氧化氢信号调控睡眠稳态机制(图)
信号 智能 细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20
2025年5月20日,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刘丹倩团队揭示了过氧化氢作为氧化还原信号分子参与睡眠稳态调控的因果作用及神经机制。该研究在哺乳动物大脑中构建了具备细胞类型和亚细胞特异性的在体监测与操纵体系,明确了过氧化氢在睡眠稳态调控中的关键作用。这一成果为氧化还原信号研究提供了新范式,并为揭示睡眠调控的进化保守机制奠定了基础。

带状疱疹疫苗或降低痴呆症患病风险(图)
带状疱疹疫苗 痴呆症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20
最新一期英国《自然》杂志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称,带状疱疹疫苗能在7年里将痴呆症新增诊断病例的概率降低约1/5。该结果显示,带状疱疹疫苗或是预防或延缓痴呆症的一种成本效益较高的策略。不过,仍需开展进一步研究以确定观察到的效果是否确为因果关系,并理解保护是如何形成的。
读懂食品标签 科学“管理体重”
食品 标签 管理体重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9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日前表示,将持续推进体重管理年行动。“体重管理年”实施的首期三年体重管理行动,目的就是在全社会形成重视体重、管好体重,健康饮食、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等良好的生活方式和习惯。

中国科学院“悟空”号探测到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新结构(图)
探测 宇宙 核能谱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20
2025年5月20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悟空”号国际合作组利用卫星前8年观测数据,在国际上首次获得了TeV/n能区最精确的次级宇宙线硼核能谱,并发现了能谱新结构。
宇宙线的起源和传播是物理和天文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在宇宙线中,硼原子核主要是碳核、氧核等原初核素在传播过程中和星际物质发生碰撞后产生的次级粒子,其能谱反映了宇宙线扩散传播过程的重要信息。2025年来的直接观测实验发现宇宙线硼核能谱在...

中国科学院东南亚人群基因组计划首期成果发表(图)
基因 解析 遗传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5
东南亚是全球最重要的人类演化区域之一。该地区人群拥有极高的遗传多样性, 但基因组学研究长期缺失,制约了人类环境适应性进化与疾病遗传机制的深度解析,因而被称为全球人类基因组研究“最后一块拼图”。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过去暖期可指示未来南亚夏季风变化(图)
气候 大气 群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5
2025年5月15日,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周天军团队揭示了不同气候增暖背景下南亚夏季风变化机制的一致性,强调了古气候参照物在提升未来气候预估准确性方面的重要潜力。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揭示宿主识别肠道菌群调控免疫新机制(图)
识别 免疫 蛋白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5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数万亿微生物,它们不仅协助消化食物,更在免疫系统塑造中扮演关键角色。这些微生物通过释放各类分子与宿主“对话”,调控免疫细胞的生长与功能。为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人体配备了黏液层、抗菌蛋白、抗体和补体系统等多重防御工具,以管控菌群活动并抵御有害病原体。但是,一个核心谜题始终未解:在如此复杂的微生物群落中,宿主能否在“茫茫菌海”中选择性识别并管理特定细菌?

中国科学院新发现的始祖鸟标本揭示恐龙向鸟类演化关键线索(图)
演化 组织 识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5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胡晗与美国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副教授Jingmai O’Connor共同带领的中美科研团队,联合报道了最新问世的第14件始祖鸟标本——芝加哥始祖鸟(Chicago Archaeopteryx)。该标本保存极为完整和精美,因而团队得以运用高精度CT扫描重建等手段,揭示了始祖鸟这一明星物种的骨骼、软组织及羽毛等此前未知的细节,为恐龙到鸟类演化关键期的头骨演化和飞...

中国农业大学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植保学院彩万志、李虎教授团队揭示猎蝽使用工具诱捕无刺蜂的行为及其化学生态学机制(图)
彩万志 李虎 行为 化学生态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5
2025年月13日,农林生物安全全国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彩万志、李虎团队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研究论文 Tool use aids prey-fishing in a specialist predator of stingless bees。本研究发现并验证专食性的猎蝽利用蜂胶诱捕无刺蜂的行为及其化学机制,为研究无脊椎动物工具使用行为提供了新的研究...

中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创新形成绿色低碳制备环己酮新技术(图)
环己酮 己内酰胺 中国石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13
环己酮是重要的基础化学品,我国2024年需求量近千万吨。2013年,环己酮被列入国家重点环境风险防控化学品名单,开发原子经济性高、能耗低、安全性好的环己酮绿色生产新技术迫在眉睫。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两条催产素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介导小鼠救援行为(图)
信号 行为 神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9
人类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常常会展现出无私的助人行为。这些自发性的救助行为在强化社会联系、促进互惠与合作以及提升社会福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自发性救助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
中国科学院研究揭示两条催产素信号通路协同作用介导小鼠救援行为
信号 行为 神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5/9
人类在面临生命危险时,常常会展现出无私的助人行为。这些自发性的救助行为在强化社会联系、促进互惠与合作以及提升社会福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然而,这些自发性救助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尚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