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9292条 . 查询时间(5.587 秒)
2024年6月21日,精密测量院江开军研究团队在超冷费米气体非平衡动力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研究进展。研究团队实验制备了球形幺正费米气体,发现体系在自由飞行过程中的动力学演化满足标度不变性,通过测量呼吸模式证明体系具有SO(2,1)对称性。该研究成果于2024年6月12日发表在物理学权威期刊《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上,同时被遴选为编辑推荐文章(Editors'...
2024年6月2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等离子体所电源及控制工程研究室在聚变电源系统功率/容量配置方面取得新进展,研究团队解析了托卡马克装置运行中的电源系统功率特征,提出了能准确辨识聚变电源系统稳态和冲击的功率/容量新配置方案,相关成果发表在电气工程领域权威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y Applications上。
中国科学院动物所揭示黄胸鼠耐受低温的局限性并预测其扩张范围     低温  预测  基因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19
黄胸鼠和褐家鼠全球性分布。它们是入侵物种,也是我国主要的两种家栖鼠类,危害农业生产、破坏基础设施,并能够传播人畜共患病。为了探讨黄胸鼠低温耐受能力以及进一步北扩的可能范围,尤其是能否继续扩张到东北地区,并与褐家鼠东北种群重叠而形成新的危害,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对全国范围的褐家鼠和黄胸鼠的样本进行了全基因组分析,并对室内群体进行了低温驯化实验,比较了两种家鼠的遗传和表型,基本明确了黄胸鼠的北扩边界在...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张国庆教授团队报道发现了有机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新模式:即芳香酰亚胺与脂肪胺之间能够形成稳定的光诱导电荷转移复合物,并通过稳态和时间分辨的发射光谱,吸收光谱,质谱,顺磁共振谱等手段系统性研究该复合物的性质及形成过程,并证明了该复合物可用于光诱导聚合,二氧化碳光还原,紫外储能等领域。该成果以“Trapping Highly Reactive Phot...
2024年6月13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智能所智慧农业研究中心王儒敬研究员团队提出了一种近红外光谱无损检测水稻种子内部裂纹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光谱领域核心期刊Spectrochimica Acta Part A: Molecular and BiomolecularSpectroscopy上。
新能源汽车、电网储能、极地科考、深空探测等领域的发展,对储能电池的能量密度和低温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近年来,高理论比容量的金属锂作为负极的锂金属电池成为最有前景的高能量密度电池体系之一。然而,由于传统酯基电解液中,锂离子与溶剂存在强相互作用,使得锂离子的迁移速度慢和电极/电解液界面稳定性差,限制了锂金属电池在低温环境的应用。
2024年6月11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所黄青研究员团队利用一种便携式脉冲空气等离子体射流(PP-CAPJ)处理指甲中红色毛癣菌(Trichophyton rubrum),揭示其产生冲击波杀灭指甲中红色毛癣菌的新机制。研究结果发表在国际著名期刊Applied Physics Letters上。
通常而言,水在材料表面生成的冰相趋向于类似Ih冰相的六角结构,而诸如四方、五角、七角、八角等特殊结构则表征了固体表面的晶格结构对冰相生长的影响。2024年来,随着海水过滤与淡化、海洋船舶的抗冻与减阻、材料表面吸附与润湿等实际应用的需求发展,盐溶液在固液界面的冰相生长受到国内外研究者们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由于离子-水分子-固体表面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离子如何影响冰相生长一直是相关研究中的难题。
2024年6月12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李浩与尤立星团队,利用三明治结构超导纳米线、多线并行工作的方式,发展出最大计数率5GHz、光子数分辨率61的超高速、光子数可分辨光量子探测器。相关研究成果以Superconducting single photon detector with speed of 5 GHz and photon number resolution of 61...
中国科学院量子速度极限研究取得进展     量子态演化  钙离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11
2024年6月7日,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束缚体系量子信息处理研究组与广州工业技术研究院、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苏州大学等合作,探讨了量子速度极限对量子信息处理的影响,并基于囚禁离子实验平台,实验证实了理论上获得的量子速度的最优上限。该研究通过量子绝热捷径操作给出了量子速度上限的最优表达式,并在实验上验证了真实的量子演化速度可以无限接近但不会超越该上限。
上海光机所在高效光参量放大技术方面取得进展(图)     机械  激光物理  非线性晶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18
2024年66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高功率激光物理联合实验室孙美智副研究员等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涂小牛副研究员组成的联合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交叉法珀腔内光参量放大技术(XOPA)新构型,并基于SG-Ⅱ 5PW激光装置前端平台完成了实验论证。相关成果以“Optical Parametric Amplification in Crossed Fabry‐Perot Cavi...
2024年6月6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院安光所光学遥感研究中心熊伟团队针对空间外差光谱技术动态范围低的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数字微镜器件的高动态范围空间外差一维成像光谱技术,相关成果以《基于数字微镜的高动态范围空间外差一维成像光谱技术》为题发表在光学领域国际权威期刊Optics Express上。
超导体中的磁性杂质可引起库伯对的散射,从而在能隙中形成Yu-Shiba-Rusinov(YSR)束缚态。理论上,关于这些束缚态的描述通常是基于经典自旋模型。实验上,研究自旋的量子特性对YSR束缚态的影响至关重要,有助于更好地探讨YSR束缚态中的量子多体问题,并对目前利用YSR束缚态构建新型拓扑超导态具有积极意义。
圆偏振发光(CPL)材料在3D显示、信息加密、光电探测等领域表现出重要应用前景,引起广泛关注。CPL材料的性能主要通过发光不对称因子和发光量子效率两个重要参数进行表征。目前,合成兼具高不对称因子和高发光效率的CPL材料是该领域的一个难点。此外,CPL分子材料通常从单一手性物质与发色团相结合得到,并通过分子组装实现手性放大。如何从消旋分子出发,获得高性能CPL材料是该领域的一个挑战性课题。
青藏高原低涡按照热力性质可分为暖性高原低涡和冷性高原低涡。由于冷性高原低涡出现几率偏低且造成的灾害不及暖涡严重,因此鲜少有人关注,导致目前对冷性高原低涡生成的认识还相对薄弱,对冷性高原低涡的生成机制还尚不清楚。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