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古人类学”相关记录370条 . 查询时间(3.383 秒)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江西德安首次发现志留纪盔甲鱼化石——隆平德安鱼(图)
古人类 神经 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8
2025年4月10日, 国际学术期刊《系统古生物学杂志》(Journal of Systematic Palaeontology)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和盖志琨研究员联合指导的硕士研究生林翔鸿完成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报道了江西德安地区志留纪盔甲鱼类新属种——隆平德安鱼(Deanaspis longpingi),属名“德安”取自化石的产地江西九江市德安县;...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人类演化研究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Palaeogeography,Palaeoclimatology,Palaeoecology上发表了题为“DentalmicrowearanddietofthelatestMioceneapeinsouthernChina(Lufengpithecuslufengensis)”(中国南方最晚中新世猿类禄丰古猿的牙齿微痕及饮食)的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孢粉证据揭示青藏高原中部晚渐新世至早中新世的植被演替(图)
生态系统 气候 古人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8
印度板块穿过赤道向北漂移并与欧亚大陆相撞,自晚白垩世以来逐渐俯冲插入欧亚板块下方。两个大陆板块的交汇导致碰撞带地壳增厚,南北收缩,东部侧向挤压,最终形成青藏高原。青藏高原的隆升不仅塑造了地形,影响了亚洲的气候系统和生态系统,更重要的是为动植物创造了多样化的栖息地。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邓涛研究员团队与植物研究所王宇飞研究员团队合作,根据丁青组的孢粉数据,重建了青藏高原中部伦坡拉盆地距今...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新发现百万年前的繁昌獴化石新种(图)
古人类 演化 历史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8
2025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硏究所和安徽省芜湖市繁昌区人民政府院地合作的最新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古脊椎动物学杂志》(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上。该论文报道了产自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堆积的一早更新世的獴科化石新种——繁昌獴(Urva fanchangensis sp. nov.)。
近日,山东大学考古学院赵宇超副研究员、侯哲助理研究员在《考古》发表题为《全球山地考古视野下青藏高原史前人类的拓殖》的综述论文,以全球三大高原(青藏高原、阿尔蒂普拉诺高原、埃塞俄比亚高原)的跨区域考古证据为经纬,编织出史前人类拓殖高海拔地区的全新叙事理念。

植物考古研究分别揭示广西福兰、江西岸遗址史前人类生活方式(图)
新石器时代 古人类 生业经济 植物 气候环境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12
雷速共建数据
在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古人类拥有怎样的生业经济模式与植物利用方式?气候环境变化又如何影响古人的生存与生活方式?这些问题长期以来备受关注。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曲靖古鱼王国再添新成员,珠江源头正式报道的第一鱼——珠江源沟鳞鱼(Bothriolepis zhujiangyuanensis)(图)
系统发育 水资源 古人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2/28
2025年2月19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团队在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Acta Geologica Sinica (English Edition))以封面文章发表了中泥盆世沟鳞鱼类的最新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广西下泥盆统发现肉鳍鱼类化石(图)
脊椎动物 演化 古人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2/28
2025年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朱敏院士主导的研究团队在广西南宁下泥盆统莲花山组和那高岭组中,发掘出多种早期肉鳍鱼类化石,研究成果2025年2月8日在《古脊椎动物学报》上以封面文章发表。

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方辉教授赵永生教授古基因组研究揭示中原与海岱地区史前人群交流互动历史(图)
方辉教授 赵永生教授 古基因组 史前人群交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31
雷速共建数据
近日,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联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和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等单位在Cell子刊CellReports上在线发表题为“DynamichistoryoftheCentralPlainandHaidairegioninferredfromlateNeolithictoIronAgeancienthumangenomes”的研究论文...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云南禄丰发现早侏罗世蜥脚型类一新属种——王氏栗树龙(图)
动物 古人类 资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2/28
出露于中国西南的禄丰侏罗纪红层,以其数量众多、保存完好的恐龙化石而闻名于世。禄丰早侏罗世的恐龙类群是我国目前已知最古老的恐龙家族代表,被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称为“禄丰蜥龙动物群”。其中蜥脚型类(Sauropodomorpha)材料最为丰富,目前云南禄丰早侏罗世的蜥脚型类恐龙共计6属8种,包括许氏禄丰龙、巨型禄丰龙、黄氏云南龙、巨硕云南龙、新洼金山龙、孙氏细细坡龙、程氏星宿龙和孙氏彝州龙...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内蒙古发现窃蛋龙类恐龙新属种——百年鸳鸯龙(图)
演化 生态 古人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2/28
窃蛋龙类恐龙是一类形态特化的兽脚类恐龙,与鸟类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窃蛋龙类至今已命名超过40个属种,其中既包括切齿龙、尾羽龙等早期分异类群,也包括白垩纪末期丰富多样的近颌龙科和窃蛋龙科成员。研究窃蛋龙类恐龙对理解非鸟兽脚类恐龙向鸟类的演化历程,以及恐龙形态和生态的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和平文化遗址古人类用火历史找到新证据
和平文化 古人类 证据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9/30
火的发现和利用改变了古人类的生存方式和生产方式,是人类演化进程中最重要的里程碑。因此,旧石器遗址用火遗迹是早期古人类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发现:4400年前以湖泊资源为中心的渔猎经济为青藏高原史前人群的定居化提供了可能(图)
资源 经济 青藏高原 古人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19
定居化(Sedentism),是指人群逐步降低移动性,并最终在某个地方全年固定居住的发展过程。定居的生活方式通过集中开发固定区域内的资源,使单位面积可以养活更多的人口,从而引发人类社会一系列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变革,并开启社会的复杂化进程直至早期国家的形成。现今,人类主要以定居的方式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陆地,甚至在海拔超过4000米的区域,也常年生活着超过600万的人口,其中大部分分布在平均海拔超...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考古发现完善泥河湾盆地古人类技术演化链条(图)
古人类 演化 旧石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8/9
2024年8月1日,国际地学类专业期刊《第四纪科学评论》(Quaternary Science Review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裴树文研究团队联合汕头大学、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等单位对泥河湾盆地吉家庄旧石器遗址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中更新世古人类技术特点与适应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