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药学”相关记录3202条 . 查询时间(5.141 秒)
第八届前沿科技大赛生物医药领域TOP10名单出炉(图)
前沿科技大赛 生物医药 人工智能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近日,中关村论坛系列活动——第八届中关村国际前沿科技大赛生物医药领域赛在北京举办,10家生物医药创新企业入围生物医药领域TOP10榜单。
自主创新药研究获国际机构认定 有望助力罕见病治疗(图)
孤儿药 中国科学院 罕见病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杭州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谭蔚泓领衔,研究员刘湘圣、谢斯滔等组成的团队与杭州医学所眼科研究中心、温州医科大学教授吴文灿团队联合研发的创新药物——核酸适体偶联药物(ApDC)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孤儿药认定。这是全球首个获得FDA孤儿药认定的核酸适体偶联药物。这不仅是中国科研团队的重要突破,也有可能为全球眼部肿瘤罕见病患者带来全新的治疗希望。
湖南大学刘斌教授应邀至湖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作学术报告(图)
刘斌 纳米技术 天然药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8
中国科学院大化学科学学院陈祥雨/汪志祥团队:基于磷键作用氘代烷基鏻盐在光促自由基反应中的应用(图)
陈祥雨 汪志祥 反应 药物 代谢 分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0
氘代分子的引入在医药领域备受关注,因氘取代氢可改变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增强代谢稳定性,从而提升疗效并降低毒性。此外,氘代化合物在反应机制研究、结构鉴定、药物代谢分析及有机发光二极管性能改进中应用广泛。2024年来,采用稳定、成本低廉且易于获取的氘试剂的合成策略愈发受到关注,因其能实现高氘含量和精准位置控制的氘引入。然而,目前缺乏稳定、成本可控、易合成的多样氘代烷基试剂限制了高氘含量和区域选择性氘...
阿尔茨海默症致病关键细胞机制明确 相关药物疗法将能减缓甚至逆转病情(图)
药物疗法 阿尔茨海默症 细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研究团队在最新一期《神经元》杂志上发表一项研究,揭示了大脑细胞压力与阿尔茨海默症进展之间的关键机制。这项研究聚焦于大脑中的主要免疫细胞——小胶质细胞。它们既是保护大脑健康的“第一反应者”,又可能是加剧神经退化的因素。这一突破性成果标志着药物疗法将能减缓甚至逆转该病情。
科学家提出“3D通道迷宫”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图)
3D通道 断层扫描 缓释片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张继稳、副研究员伍丽,联合临港实验室研究员殷宪振,应用同步辐射显微计算机断层扫描(SR-μCT)技术,对茶碱微丸缓释片进行3D成像,探究了缓释片整体结构及单微丸在释药过程中的内部结构变化,并结合微丸缓释片整体和单微丸的释放动力学特征,提出了“3D通道迷宫”的药物缓控释放新机制。相关研究发表于《控制释放杂志》。
中国人群首个急性髓系白血病组学全景数据库问世(图)
血液 恶性肿瘤 白血病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李佳团队、谭敏佳团队、周宇波团队及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内科主任医师杨建民团队,对101名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来源的样本进行了全面的多组学分析,提供了中国人群的首个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磷酸化蛋白质组与体外药敏数据的AML组学全景数据库,并整合分析了AML的分子特征与临床结果,基于体外药敏数据揭示了多类耐药相关标志物,为AML提供了潜在的诊断和治...
上海药物所合作研究药物缓控释放“3D通道迷宫”新机制(图)
药物 离子 成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3
2024年12月8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张继稳团队联合临港实验室、西藏大学、山东则正医药技术有限公司、英国布拉德福德大学、沈阳药科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等,在Journal of Controlled Release上发表了题为“3D channel maze” to control drug release from multiple unit tablet...
陈凯先院士: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图)
陈凯先院士 科技创新 药物所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3
在讲坛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以下简称“药物所”)研究员陈凯先作题为《勇担使命踔厉奋发,让青春在科技报国的奋斗中闪光》的专题报告。
兰州大学研究团队系统总结浮游植物化学多样性与药物开发潜力(图)
系统 植物 药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1
浮游植物(包括蓝藻、硅藻、甲藻等)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光合生物之一,不仅在生物碳泵中发挥关键作用,还为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的食物网提供基础能量来源。浮游植物(尤其是有害藻类,HABs)的频发,对水质、生态系统和人类健康带来了多方面的挑战,但其次生代谢产物的化学复杂性也为药物开发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揭示钙离子通道在癌症免疫治疗中的潜力——抗高血压药物可能成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的新希望
离子 免疫治疗 药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6
2024年12月14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王飞课题组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Advanced Science(影响因子14.3,《期刊分区表》一区TOP期刊)上发表题为“Calcium Channel Blocker Lacidipine Promotes Anti-Tumor Immunity by Reprogramming Tryptophan Metabolism”的研究论文,首次报道了抗...
科学家揭示前列腺素D2受体DP2的分子机制(图)
前列腺素 环氧合酶 吲哚美辛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3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徐华强、吴灿荣团队利用冷冻电子显微镜(cryo-EM)技术,揭示了前列腺素D2(PGD2)与吲哚美辛在PGD2受体DP2上的不同结合模式,为理解受体激活和信号转导提供了关键见解。12月12日,相关研究发表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
中国中医科学院团队发现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毒机制 Engineering(图)
雷公藤多苷片 类风湿关节炎 铁代谢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3
中国中医科学院林娜、张彦琼研究团队在中国工程院院刊《Engineering》2024年8月刊发《从“铁-骨/脂”代谢稳态探索雷公藤多苷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效/毒”关联机制》一文,指出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和致残率均不断攀升的自身免疫病。
丁健:中国不缺人才,失败是创新必须付出的代价(图)
生物医药 肿瘤 帕博利珠单抗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3
做跟随式创新更加省力,风险更低。目前看来,“跟跑”的策略是对的,中国有些生物医药企业已经能够做到跟国外领先企业“并排跑”。但跟随模式创新度不够,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也低。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上海药物所郑明月团队开发了一种蛋白-配体复合物结构预测方法SurfDock(图)
药物 郑明月 蛋白 复合 结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0
2024年12月6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郑明月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生成式AI的蛋白-配体复合物结构预测方法SurfDock。该方法通过利用蛋白质表面信息构建几何扩散神经网络,高精度自动生成配体结合构象,并已成功应用于基于结构的虚拟筛选。相关研究论文"SurfDock is a surface-informed diffusion generative model for reliable 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