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水利工程 >>> 水利工程基础学科 水利工程测量 水工材料 水工结构 水力机械 水利工程施工 水处理 河流泥沙工程学 海洋工程 环境水利 水利管理 防洪工程 水利经济学 水利工程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水利工程相关记录1620条 . 查询时间(2.359 秒)
2025年4月9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李晓峰研究团队在海洋内孤立波(ISW)预报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团队以连接印度洋与太平洋的关键通道—班达海为研究区域,通过耦合多源遥感观测与物理方程的人工智能(AI)算法,构建高精度ISW预报模型,实现ISW传播时间和波峰线姿态预报。研究成果Internal solitary waves in the Banda Sea, a pathway bet...
冻结湖泊在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影响着局地气候和水资源变化。青藏高原地区湖泊众多,受观测条件限制,对湖泊冻融过程的认识有限。为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基于实地观测、卫星产品和WRF-Lake模式模拟,在考虑冰面动量粗糙度、太阳辐射传输和降雪积累的情况下,研究了高海拔典型大湖—纳木错的冰下热动力演变和湖气交换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默认的WRF-Lake模式模拟能够再现冻结湖泊的...
2025年3月20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宋金明团队在Earth System Science Data期刊发表了国际首套基于机器学习的月平均全球大洋海水三维pH格点数据集,该数据集具有全球大洋1°×1°分辨率,覆盖大洋0~2000米(41层),时间跨度为1992年至2020年。
随着工农业的快速发展,以1,1,1-三氯乙烷和氯仿为代表的氯代烷烃污染已成为全球性的环境挑战。这类持久性氯代烷烃污染物不仅严重威胁地下水资源安全,还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和人类健康构成极大风险。研究表明,1,1,1-三氯乙烷和氯仿具有显著的生物毒性,能够抑制产甲烷菌的生长活性,并干扰有机卤呼吸细菌对氯代乙烯类化合物的脱氯解毒过程。特别是在多种有机氯化物共存的复合污染场地,1,1,1-三氯乙烷和氯仿的存在...
东亚气候过渡带是季风主导的湿润区向西风带主导的干旱区的过渡区域,水资源匮乏,对气候变化十分敏感。随着《巴黎协定》1.5℃ 和 2℃ 温升目标的推进,亟需通过二氧化碳移除(CDR)技术降低大气CO2浓度。然而,其引起的气候变化如何影响这一敏感区域,尚缺乏充分的科学认知。
湖库藻类水华(藻华)频繁暴发引发水质恶化与生态系统退化,严重威胁饮用水安全。氮磷削减是藻华防控的关键措施,但其效果受气候变化影响显著,亟需分区域明晰氮磷削减与气候变化对藻华的协同影响,以支撑藻华精准防控。而受限于湖库模型大尺度应用的困难,全国尺度湖库藻华的响应关系解析与未来趋势预测研究较为薄弱。
全球淡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严峻,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广泛采用咸水或微咸水灌溉以维持作物生产。然而,长期使用咸水灌溉可能导致土壤次生盐渍化加剧,破坏土壤结构,并导致土壤养分失衡,尤其是限制磷(P)的有效性等一系列问题。燕麦是一种耐盐作物,在生态脆弱地区兼具粮食和饲料价值,具有较强的抗盐胁迫能力和盐离子积累特性,在盐碱地改良方面具有潜在应用价值。然而,其在咸水灌溉条件下的磷吸收机制尚不明确。
2025年2月,蔡亚岐课题组在我国市政污水处理厂中氯代甲基硅氧烷(Cl-cVMSs)的来源、排放及其生物-化学协同降解机制研究取得新进展,相关研究以"Emission,Nonindustrial Sources,and Multiple Degradation Pathways of Chlorinated-Methylsiloxanes in Municipal Wastewater Treat...
陆地水储量(TWS)包括土壤水、地下水、地表水、冠层水、冰和雪等,在全球水循环和淡水资源管理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可靠的TWS长期预测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尽管海洋、陆地等气候系统初始记忆是年代际气候预测的重要可预报性来源,但其对TWS长期预测的影响仍缺乏定量研究。
2025年2月20日,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特别研究助理赵玉彤博士在《自然》期刊的“Matters Arising”栏目发表学术评论,对2023年发表于该期刊关于大西洋气象干旱威胁青藏高原水资源安全的研究提出了质疑。
被誉为“水下森林”的沉水植被(SAV)与水上的浮叶/漂浮/挺水植被(FEAV)作为湖泊中不同的水生植被类型,生态效应各异:以SAV主导的湖泊往往具有群落多样性高、水体清澈等特征;而FEAV主导的湖泊,其浓密的叶片具有光遮挡效应,致使水下群落趋于单一化。近几十年来,在人类活动加剧和全球变暖双重影响下,解析全球湖泊两种植被群落分布格局与演变模式,对未来湖泊生态预警与人类应对至关重要。
全球干旱区(干旱指数AI<0.65)覆盖约45%的陆地面积,支撑超过30亿人口生存,是地球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这些地区蒸散量远高于降水量,仅拥有全球7.7%的可再生地表水资源,水资源短缺严重威胁人类福祉和脆弱的生态系统健康。此外,大气蒸发能力和人类用水量的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区域性水资源危机。尽管干旱区对水资源短缺极为敏感,但对其长期地表水储量变化及其驱动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
干旱是全球最常见、最广泛的自然灾害,其具有发生频率高、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性大的特点,对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影响深远,是造成经济损失最严重的一种自然灾害。
2025年1月15日,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空天院)研究团队发布祁连山六大流域1990-2020年每5年一期的30m土地覆盖分类数据集(QMA_LC30)。祁连山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战略性水源涵养区,在维护生态平衡、保障水资源供给方面作用关键。2025年来,受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影响,祁连山区生态遭严重破坏,存在大规模矿产开发、无序水电及水资源利用、不当旅游活动等问题,削弱了其生态屏障...
2025年1月14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王凡团队在深海近惯性能量产生机制研究上取得新进展,相关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发表。近惯性内波是深海混合的重要能量来源,然而大洋中深层近惯性内波的能量来源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未知的。团队利用位于130°E/15°N全水深锚系潜标连续三年数据,发现热带气旋激发的近惯性内波可以向深层传递至3000米水深,其对...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