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河口、海岸学”相关记录105条 . 查询时间(2.452 秒)
华东师范大学赋能印太海洋生物圈应对气候变化
华东师范大学 印太 海洋生物圈 气候变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19
近日,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教授沈芳主持的“拓展对地观测数据应用,赋能西北太平洋和印太海域海洋生物圈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项目在印度尼西亚举办“工作坊”。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揭示新几内亚沿岸潜流年际变率的空间差异及其机制(图)
潜流 西太平洋环流 年际信号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2/14
2023年1月,地学领域期刊《地球物理研究杂志:海洋》(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 Oceans)发表了中科院海洋所胡敦欣院士课题组最新研究成果“Currents off the Papua New Guinea coast during and after the El Nino of 2015-2016”,揭示了2015-2016极端El Nino事件期间...
中国科学院重庆研究院在河库岸带基质稳定与碳汇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河库岸带基质 稳定 碳汇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21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在中国海岸带底泥氮气排放研究取得进展(图)
海岸带 底泥 氮气 排放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12/8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王超团队使用稳定氮同位素标记技术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对中国近海岸南北长约2500公里的沉积物样带进行分析(图1),量化沉积物中氮素的移除过程、速率和潜在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反硝化过程和厌氧氨氧化过程是近岸沉积物主要的氮移除过程,其中反硝化过程约占总氮移除的90%。
近日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教授王学军与美国康涅狄格州纽黑文耶鲁大学的Peter Raymond 等合作发现,河流是沿海水域中汞的更大来源,而不是大气。相关成果近日发表于《自然—地球科学》。
联合国环境署发布吕永龙共同牵头撰写的“海岸带资源管治”报告
海岸带 资源管治 联合国环境署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11
珠江口富营养化引发的海水酸化的形成机制与季节演变规律获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揭示(图)
富营养化 海水酸化 形成机制 季节演变规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7/28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研究员修鹏团队联合中山大学副教授胡嘉镗和李适宇教授在珠江口富营养化引发的海水酸化的形成机制与季节演变规律的研究上取得新进展。
全球大洋环流数据同化模式系统发展取得重要进展(图)
全球大洋环流 数据同化 模式系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4/8
近日,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热带海洋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LTO)冯洋研究员团队历经三年努力,在全球大洋环流数据同化模式系统 Estimating the Circulation and Climate of the Ocean (ECCO) 发展上取得重要进展。该研究改进了ECCO体系河流径流的引入方法,大幅度提高了ECCO体系在全球河口海岸带冲淡水动力系统的表征,成果发表在地学领域模式技术顶刊...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温泉研究员来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进行学术交流(图)
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 温泉 研究员 海岸带研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4/7
2021年3月23日,国家海洋环境监测中心温泉研究员应邀来烟台海岸带所进行学术交流,党委副书记王晓斌及科研、管理相关人员参加了会议,科技处王德处长主持交流会。交流期间,温泉研究员做了为题“海岸带研究动态与需求”的学术报告,系统介绍了国内外海岸带研究的整体概况、海岸带研究未来发展趋势以及国家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中海岸带研究的重点等内容。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在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古菌群落响应机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黄河 三角洲 河口湿地 古菌群落 响应机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3/19
河口湿地是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可以提供多样性的生态服务、维护滨海区域的生态安全,为微生物提供独特的栖息环境。然而在潮流和径流双向胁迫下,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古菌群落响应机制方面尚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东北地理所水环境污染与防治学科组科研人员,以黄河三角洲河口湿地潮沟区和交互区为研究对象,系统揭示了潮流/径流双重胁迫下古菌群落结构和功能的响应规律。
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与美国学者首次联合发现潮汐变化对美国海岸洪灾发生频率的影响
潮汐变化 美国 海岸洪灾 发生频率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3/17
精密测量院研究员柳林涛、博士研究生李思达与美国中佛罗里达大学Thomas Wahl等教授开展合作,首次评估了潮汐变化对海岸洪灾发生频率的影响,指出潮汐长期变化对海岸洪灾的贡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Science Advances》)上。海岸洪灾一般是指沿海地区由海平面上升、风暴潮增水和天文大潮等引起的极值水位而导致的洪水。海岸居住着世界3.1亿的人口,产生60%的经济总量。...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在海水致病菌快速电化学传感分析与鉴别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海水 致病菌 电化学 传感分析与鉴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2/25
近期,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秦伟研究员及其团队,利用生物分子的高选择性识别与电位信号传导双重特性,提出了基于磁控生物识别分子直接电位响应的聚合物膜电极生物传感新方法。抗菌肽作为新的识别分子,不仅能够实现细菌的识别,而且其自身离子的特性能够用于电位信号的传导。基于磁控聚合物膜电位传感技术,该团队以抗菌肽为识别分子,实现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检测下限达10 CFU mL-1。作...
河海大学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研究团队在连续沙波地形上逆流行进波的产生机制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河口海岸 综合治理与保护 连续沙波地形 逆流行进波 产生机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2/2
近日,我校河口海岸综合治理与保护研究团队与美国MIT研究人员合作阐明了连续沙波地形上逆流行进波产生的三波相互作用机制,其研究成果发表在流体力学领域享有盛誉的国际顶尖期刊《Journal of Fluid Mechanics》上。连续沙波广泛存在于河口海岸地区,它与水流、波浪的相互作用机制十分复杂,虽然现场和实验室都有观测到水流经过连续沙波地形会产生逆流行进波的现象,但是其激发条件和成长机制一直没有...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在外源养分添加和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微生物残体影响研究中获进展(图)
外源养分添加 土壤团聚体结构 微生物残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1/8
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生态中心研究人员基于小良热带海岸带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的长期养分添加实验平台(10年),研究了长期外源养分添加和土壤团聚体结构对微生物残体的影响。研究发现:(1)持续磷添加显著降低了微生物残体的积累及其土壤有机碳库的贡献,但是氮添加的效应则不显著;(2)磷添加主要通过提高微生物残体分解相关的酶活性,促进微生物残体的循环再利用,进而降低微生物残体在土壤有机碳库中积累;(3)土壤团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