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凝聚态物理学”相关记录1771条 . 查询时间(2.564 秒)

中国科学院金属材料抗循环蠕变研究取得重要进展(图)
金属材料 循环 低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金属材料在循环载荷下的疲劳失效是威胁重大工程安全的“隐形杀手”。在航空航天领域,发动机涡轮叶片每秒承受上万次高温高压冲击,起落架每次起降时都经历剧烈载荷变化;在跨海大桥建设中,悬索桥主缆需承受百万吨级动态荷载。这些“国之重器”的安全运行,亟需突破金属材料的抗循环蠕变瓶颈。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开发出铜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低温丙烷脱氢反应(图)
原子 催化剂 低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2025年4月2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刘晓艳和副研究员杨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教授琚宜文在Earth-Science Reviews发表研究成果(图)
行星 矿床 晶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7
2025年4月2日,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琚宜文教授受到国际一流学术期刊Earth-Science Reviews(中国科学院一区TOP)邀请,联合昆明理工大学魏爱英副教授、薛传东教授以及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刘英超研究员等研究团队,发表了题为“Coupling relationship of the Mississippi Valley-type zinc-lead deposit and hyd...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反铁磁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研究中取得理论进展(图)
反铁磁材料 量子反常霍尔效应 电子器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9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精准解析分子筛铝对的新方法(图)
解析 分子 金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2
2025年4月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纳米与界面催化研究中心固体核磁共振及前沿应用研究组(524组)侯广进研究员、陈魁智研究员团队在分子筛铝对的识别、量化及对分子筛脱铝过程影响的研究中取得新进展,提出了一种基于二价金属阳离子(M2+)结合定量1H NMR、1H-1H同核相关测距技术的新方法,实现了分子筛中成对铝原子(铝对)和单位点铝含量的精准定量解析,以及不同铝-铝(Al-Al)距离或不...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大连化物所开发出铜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低温丙烷脱氢反应(图)
原子 催化剂 低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3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涛,研究员王爱琴、刘晓艳和副研究员杨冰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研究员高嶷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进展。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开发铜单原子催化剂实现低温丙烷脱氢反应(图)
原子 催化剂 低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1
2025年3月31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催化与新材料研究中心(1500组群)张涛院士、王爱琴研究员、刘晓艳研究员、杨冰副研究员等,与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高嶷研究员团队合作,在单原子光热协同催化丙烷脱氢反应方面取得新进展。

中国科学院二氧化碳电催化还原研究取得进展(图)
催化 界面 能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7
利用可再生电力通过电化学CO2还原反应(CO2RR)生产高附加值化学品,对可再生碳资源增值具有重要意义。多碳醇因具有高能量密度特性以及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高度适配性,在清洁能源储存与化工原料领域展现出应用前景。目前,电催化CO2RR生成多碳醇的主要挑战在于解决C-C偶联与C-O键断裂的竞争机制导致的产物选择性失衡。同时,高电流密度下中间体脱附失控和体系稳定性低,制约多碳醇的规模化生产。因此,开发新...

南京大学物理学院汤怒江、都有为课题组在二维铁磁体中发现单轴磁晶各向异性奇异的温度依赖(图)
二维铁磁体 单轴磁晶 各向异性奇异 温度依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8

中国科学院研究提出微波驱动催化废塑料回收增值利用策略(图)
催化 塑料 金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4
回收废弃塑料有助于环境修复和相关产业发展,但现有技术难以直接回收受污染的混杂废塑料,需在回收前对其进行分拣、清洗等预处理。而预处理过程成本高、耗时长和耗能高,同时回收后的塑料通常导致质量降低。相对塑料回收而言,废弃混杂塑料的升级再造策略则为其管理与增值利用带来希望,可将废弃混杂塑料直接转化为烯烃单体和其他增值化学品等。但是,现有方法存在高能耗、贵金属参与、高压和低催化剂稳定性等问题,特别是目前无法...

中国科学院科学家创新范德华挤压技术实现二维金属的普适制备(图)
二维 金属 凝聚态物理 材料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4
自2004年单层石墨烯发现以来,二维材料引领了凝聚态物理、材料科学等领域的系列突破性进展,开创了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的二维新纪元。在过去20年中,二维材料家族迅速扩大,目前实验可获得的二维材料达数百种,理论预测的更是近2000种。然而,这些二维材料基本局限在范德华层状材料体系。原子薄极限的二维金属是近年来科研人员孜孜以求的新兴二维材料,它的实现可以超越当前二维范德华层状材料体系,拓宽二维材料家族,有...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宁波材料所在精准三维DNA晶体自组装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三维 晶体 纳米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6
随着DNA纳米技术的飞速发展,生物分子自组装的精准控制成为科学界关注的焦点,为新一代生物材料和纳米工程提供了全新思路。DNA作为一种可编程的生物大分子,其自组装能力在三维纳米结构构建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力。然而,实现三维(3D)DNA晶体宏观尺度上的均一、可控,一直是DNA纳米技术面临的挑战。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先进诊疗材料与技术实验室新型药物制剂材料与技术团队联合纽约大学团队,...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学者发现常压下镍氧化物的高温超导电性(图)
高温 超导 薄膜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4/7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92265112、12374455、52388201)等资助下,南方科技大学、粤港澳大湾区量子科学中心、清华大学的陈卓昱教授、薛其坤教授等组成联合研究团队,利用全国产设备与自主研发的实验技术,在常压下实现了镍氧化物薄膜的高温超导电性,超导起始转变温度突破40 K,同时观测到“零电阻”和“抗磁性”的双重特征。该成果于2025年2月17日以“常压下(La,Pr)3Ni2...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在微波驱动催化废旧聚烯烃塑料回收利用方面取得新进展(图)
催化 塑料 金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3/26
当前,全球塑料产量已超90亿吨,而约70亿吨被遗弃或填埋成为混杂废弃物,对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危害。废弃塑料回收对环境修复和相关产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现有技术无法直接回收受污染混杂废塑料,均需在回收前对其进行分拣、清洗等预处理,而预处理过程成本高、耗时长和耗能高,且回收后的塑料通常会导致质量大大降低。相对塑料回收而言,废弃混杂塑料的升级再造策略则为其管理与增值利用带来新希望,可以将废弃混杂塑料直接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