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相关记录316332条 . 查询时间(2.422 秒)
为发挥经开区乡村“法律明白人”职能作用,切实保障春节期间农村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经开区用“1+2+N”的宣传方式全方位守护留守儿童的安全成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全面系统深刻揭示出中华文明的“五个突出特性”,为新时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提供了根本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诸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民族具有大一统的历史传统和文化传统。“大一统”是贯穿中国历史政治格局和思想文化的一条主线。
习近平总书记在致2021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贺信中提出,“让数字文明造福各国人民,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数字文明”是人类在数字时代创造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统和”,归根结底是依据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建构的新技术文明形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提升行政执法质量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和省市有关部署要求,建立最严行政执法责任制、打造最优法治化营商环境、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肥西县司法局强化同级、内部和公众监督精准发力,提升行政执法“新质效”。
实现法治培训全覆盖,提升乡村干部法治素养。罗塘司法所实施法治培训全覆盖工程,针对不同职务、不同需求的乡村干部,制定个性化培训计划,确保培训内容贴近实际、务实管用。构建多元化培训体系,通过集中培训、网络学习、实践锻炼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多层次满足乡村干部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同时,将法治培训纳入法治政府考核体系,确保培训成果转化为实际工作成效。
2025年2月6日,南七司法所组织开展普法进校园之“我回母校去普法”活动,通过让司法所工作人员回到母校的形式,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开展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普法进校园活动。
近日,市委依法治市办精心做好省级法治人才库组织推荐工作,广泛动员推荐,严把选人标准,完善申报材料,积极向省委依法治省办择优推荐。全市入选省级法治人才库28人,占比27%,其中市直法治实务部门1人、律师行业20人、司法鉴定行业3人、公证行业1人、仲裁行业3人。
法学教育肩负着培养法律人才、服务国家法治建设的重要使命,亟须加快完善以实践为导向的法学院校教育培养机制。面对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复旦大学法学院深入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聚焦“能力本位”教育理念,以法律实务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全面推进法学教育创新,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为中国法学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复旦样本”。
2025年第一期上海东方青年学人沙龙近日在沪举行。会议提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全球治理呈现出旧的国际秩序松动失调与新秩序尚未探索成型的交织状态。面对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以及部分领域的风险与挑战不断增加等不确定因素,中国亟须在经济建设、国家形象建构、加强涉外法治建设等方面持续发力。
《藏文古籍词语词典》近日由甘肃民族出版社出版。词典共300余万字,由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嘎藏陀美团队历时30余年编纂完成,收录藏文古籍词语2.4万余条,是一部全面系统注释藏文古籍文献词汇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
在2025年春晚舞台上,由北京师范大学师生设计的吉祥物“巳升升”绽放异彩,受到社会各界喜爱。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未来设计学院院长高鹏及各位主创团队成员向记者讲述了“巳升升”的诞生过程。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乡村全面振兴规划(2024—2027年)》指出,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弘扬良好乡风家风民风,完善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孝老爱亲等约束性规范和倡导性标准。
日前,云南省民族立法研究咨询基地成立仪式在云南民族大学举行,这是全国首个民族立法研究咨询基地。
岁末年初,贵州民族文化宫(贵州省民族博物馆)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馆藏资源,围绕蛇年生肖主题与节气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聚焦春节迎春纳福、祥和吉瑞等中华传统文化理念,策划推出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充分展示我国传统新年文化的风尚风貌,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春节所承载的民俗文化、历史典故,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凝聚起对“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