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相关记录9978条 . 查询时间(2.234 秒)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金属所聚变堆用超低温高强韧特种焊材获得应用(图)
金属 聚变堆 低温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1
可控核聚变能具有安全、清洁、燃料丰富等优点,是解决人类未来能源问题的重要途经之一。随着聚变堆装置体积和功率增大,超导磁体用结构材料和焊接结构承受了比ITER项目更大的电磁负荷和力学负荷,对结构材料和焊接接头低温强韧性提出了更高要求。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所在光学张量处理领域取得新进展(图)
半导体 光学 张量 电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4
在人工神经网络中,张量作为多维数组,在数据结构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领域的蓬勃发展和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神经网络模型的复杂度持续攀升,模型参数量更是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态势。然而,面对庞大的张量计算需求,传统的存储和处理分立的电子计算硬件面临计算延迟大、功耗高等问题,从而成为了制约人工智能领域快速进步的一大瓶颈。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近室温可控型稀磁半导体(图)
半导体 凝聚态物理 电子器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8
稀磁半导体兼具半导体材料和磁性材料的双重特性,是破解后摩尔时代难题的候选材料之一。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委员会(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早在1991年就指出稀磁半导体在信息通讯、处理和存储等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2005年《Science》创刊125周年之际发布的125个重大科学问题,其中包括“能否得到室温铁磁性半导体”。(Ga,Mn)As为代表的III~V体系,是稀磁半导...
中国科学院研究提出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新策略
非线性光学 性能 分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5
2025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潘世烈和杨志华团队在氟化硼酸盐的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性能研究方面取得进展。该团队提出了通过共价键合氟优化硼氧框架的新策略,为设计新型光学材料提供了理论依据。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科学通报》(Science Bulletin)上。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图)
红外 材料 电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1
2025年1月3日,红外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在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召开2024年度学术委员会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褚君浩院士、副主任顾逸东院士、邢定钰院士,学术委员会委员许健民院士、李树深院士、郝跃院士、刘明院士、李儒新院士、龚新高院士、蒋兴伟院士、王桥院士、常进院士、郑婉华院士、史生才院士、沈学础院士、龚惠兴院士、王建宇院士,上海技物所所长丁雷,副所长陶俊超,重点...
中国科学院微波散射计观测机理研究获进展(图)
微波 观测 机理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5
2025年1月3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副研究员徐星欧与荷兰皇家气象局研究员Ad Stoffelen,在微波散射计高精度风场测量机理研究方面取得进展。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IEEE Geoscience and Remote Sensing Magazine上。
中国科学院嫦娥五号玄武岩研究揭示20亿年前月球存在弱磁场(图)
磁场 遥感'数据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5
由发电机产生的月球磁场可以反映其内部结构和热状态,并能够影响月表环境。因此,研究月球磁场的变化过程可以为剖析月球演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阿波罗时代至今的遥感数据和月表原位测量表明,月球现在不存在类似地磁场的全球性偶极磁场,但阿波罗返回样品的古强度数据以及部分磁化的月壳指示,月球可能曾有发电机磁场。已有的现代月球古强度数据集中在30亿年前,而30亿年后的阿波罗数据均来自经历过强烈冲击改造的表土角砾岩,...
中国科学院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图)
复合 超导 加速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5
2025年1月2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标志着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这一成果有望为基于射频超导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技术方案。
中国科学院目前国际最大超导磁体动态测试设施建成(图)
超导 聚变 高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5
2024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建设运行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子系统“聚变工程堆中心螺管系统”完成首轮测试实验,最大测试电流达到稳态48千安,超过47千安的设计值。实验结果表明,该设施达到总储能406.7兆焦、可用测试磁体内径1500毫米、最高场强12特斯拉、接头电阻0.1纳欧,全面达到设计指标,成为目前国际尺寸最大、实验条件最完善的大型...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锂电正极材料界面结构调控取得重要进展(图)
材料 界面 结构 离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8
高性能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是实现下一代长续航、长寿命电动汽车的关键。然而,当前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循环寿命呈倒置关系,其中电极材料与电解液的界面副反应则是主要诱因之一。表面包覆是减缓电解液与正极之间副反应的最有效途径之一。然而,传统包覆工艺通常只关注包覆层本身的作用,较少考虑其与电解液的相互作用及后续的原位转化产物对电池性能改善的机理。
中国科学院理化所通过液态金属激发微波等离子体实现聚烯烃塑料高效解聚与增值回收(图)
金属 等离子体 塑料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9
长期以来,全球废弃塑料的高速累积已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危害,如何实现可持续、低能耗且规模化增值利用废弃塑料成为人类亟待解决的难题。在废弃塑料的回收利用研究进程中,学术界与工业界陆续发展了热解、催化热解、氢解、串联烷基复分解等化学处理方法,旨在通过精准化学控制手段,实现对废弃塑料各元素的全回收,进而缓解废弃塑料的环境污染,并促成资源循环经济的发展。然而,由于废弃塑料化学键通常十分稳定且成分复杂,...
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研制成功(图)
复合 超导 加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3
2024年12月31日,由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自主研制的我国首套铜铌复合腔高稳定超导加速单元成功通过各项测试,标志着我国面向高可靠应用的铜铌复合超导腔技术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这一成果的取得将有力提升我国在超导加速器领域的技术水平,为基于射频超导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建设提供了高性价比、高可靠性的技术方案。
首台国产连续低温弹丸注入系统研制成功(图)
低温弹丸 连续注入系统 等离子体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8
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在5MW等离子体炬绿色低碳产业应用上取得突破(图)
5MW 等离子体炬 绿色低碳产业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8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所在钯催化烯烃1,1-迁移环化反应方面取得进展(图)
催化 反应 金属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5/1/11
杂环化合物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和显著生物活性的化合物,尤其是氮杂环和氧杂环,广泛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药物、农药和天然产物。在2015年-2020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的164种小分子药物中,氮杂环和氧杂环占的比例分别88%和26%。因此,从商业可得的原料出发合成杂环化合物的构建方法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基于此,过渡金属催化的简单烯烃和含有杂原子的两亲性试剂的环加成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