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 >>> 冶金工程技术 >>> 冶金原料与预处理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人物 冶金原料与预处理相关记录37条 . 查询时间(2.982 秒)
赵青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 复杂共伴生资源综合利用2. 碳捕集、利用与储存(CCUS)3. 先进功能材料及制备等。
倪培远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冶金与材料制造模拟仿真及机器学习、高品质钢及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功能氧化物材料及润滑防护材料、多元物质循环高值化利用关键技术。
东北大学冶金学院李国建教授     李国建教授 东北大学 冶金学院 动力工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5/5
李国建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功能复合薄膜外场控制研究,招生能源动力、动力工程研究生,光伏-热电薄膜复合发电研究、多元复合热电薄膜研究、高速切削耐磨涂层研究。
张林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1.高品质金属材料的凝固制备技术;2.高强高导合金的制备与应用;3.纳米磁性材料的制备与表征;
国宏伟,副教授,硕导,研究方向与领域:炼铁系统原燃料结构系统优化、高炉专家系统、热风炉优化燃烧系统、冶金低值资源制备微晶材料。
丁国,男,1971年4月生,内蒙古通辽人,蒙古族,中共党员;工学硕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邓永春,男,1982年12月生,山西宁武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领域(1)稀土二次资源回收利用(2)含稀土熔渣基础物化特性研究
张婧,女,1990年11月生,山西大同人,中共党员,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附加值金属材料合金化与相变、组织与性能调控,特殊矿高效炼铁原料制备等方面的科研工作。
陈亚,男,博士,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6年于北京科技大学资源工程学院获学士学位,2005年和2008年于中南大学冶金科学与工程学院分别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1996年至2002年在贵州新材料矿业发展有限公司工作, 2009年至今在中南大学冶金与环境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湿法冶金及电池电化学,主要涉及超级电容器等储能器件电极材料开发、锰资源的增值冶金、锂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稀贵金属二次资源综合回收...
李宏煦,博士,出站博士后,北京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专长于铜镍钴铅锌等复杂矿物资源提取冶金与稀贵金属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物冶金、清洁生产及矿山生态修复及海洋冶金等方面,关注于选冶联合及火法/湿法联合冶金新技术开发与应用。1988,9-1992,6 中南工业大学矿物工程系读本科;1992,7-1995,8 金川有色金属集团公司第一冶炼厂、金川镍钴研究院冶金室技术员;1995,9-1998,3 ...
郭敏,女,1968年11月出生,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990年本科毕业后一直在河北医科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4年于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物理化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之后进入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物理化学系工作。长期从事多金属复杂矿及炉渣的有价元素提取、高附加值材料制备与高效综合利用的物理化学基础研究;有序纳米体系的可控制备方法及其在器件中的应用;以及半...
于然波博士,女,1972年7月生,教授,博士生导师。1990-1997年就读于吉林大学化学系无机化学专业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及硕士学位,2002年获得日本国立山梨大学材料科学专业工学博士学位。2002-2003年于日本京都大学化学研究所作为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特别研究员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3-2004年于美国休斯敦大学做访问学者。2004年4月起在北京科技大学任教。2005年入选“北京市科技...
侯新梅,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7-2001年:郑州大学(学士);2001-2004年:郑州大学(硕士);2004-2009年: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冶金物理化学专业博士。2009-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师资博士后。之后留校于冶金物理化学系任教,2011年晋升为副教授,并于2011年11月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访问研究。2010年获北京市优秀博士学位论...
李素芹,北京科技大学,博士,教授。1986年大学本科毕业,1986-1996年河北钢铁集团技术部门工作(副科长、技改项目副经理等);1996-2002年北京科技大学硕士、博士,之后在北京科技大学工作至今。获教学成果奖10余项;指导研究生30余名,并获研究生论文指导优秀奖;获先进工作者及市级优秀女职工称号,科技进步奖2项,部级鉴定1项;申请专利20余项,获授权专利8项;发表论文60余篇,三大检索论文...
杨丽韫,女,博士,1974年生。200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期间主要参加了“中国森林植被生物量碳蓄积的估算”以及“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效应”等科研项目。博士论文以中国东北长白山地区植被地下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为主要研究内容,首次研究了我国长白山地区森林演替过程中以及垂直地带分布的森林其地下根系及细根的碳汇作用。博士毕业后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生态科学与工程系任教...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