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中国语言 >>> 汉语研究 >>> 汉语史 >>>
搜索结果: 31-45 共查到知识库 汉语史相关记录171条 . 查询时间(3.902 秒)
“昭昭”释义指瑕     昭昭  释义  指瑕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汉语大词典》对于“昭昭”一词的释义有四项:1.明亮。2.明白;显著。3.明快爽朗。4.不安貌。在通过《国学宝典》对“昭昭”进行相对穷举式用例分析后,笔者认为《汉语大词典》对“昭昭”的释义存在训释不当和义项失收两点瑕疵。
重新审视“右文说”     重新  审视  右文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右文说”是训诂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但历来对它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总体上看,持否定的意见更多一些。新中国成立后,对它的评价可说是进入了历史的低谷。代表性意见如王力先生所言:“声训作为一个学术体系,是必须批判的,因为声音和意义的自然联系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声训对中国后代的语言学既有不良的影响,也有良好的影响。不良的影响的结果成为‘右文说’。”(王力《中国语言学史》P42-52)陆宗达先生是解放后重...
六书理论的现代意义     六书理论  现代意义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六书说”是最早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系统理论。汉代学者创立“六书”说,对文字学的发展是有巨大功绩的。此后一千多年的汉字研究,大多以《说文》为中心,“六书”为基本理论。过去的文字学者在讲汉字构造的时候,一般都遵循“六书”的说法,把汉字分成象形、指事等六类。“六书说”建立起了汉字构造学权威,在崇经媚古的时代里,研究文字学的人都把“六书”奉为不可违离的指针。尽管他们对象形、指事等“六书”的理解往往各不相同,...
“暗问”析疑     暗问  析疑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高中语文第三册选用了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并把“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中“暗问”注释为“轻声地问”。谢学浩发表《“暗问”词义质疑》[1](以下简称“谢文”)对此注作出反驳,认为应训为“向黑暗中大声询问”。
“登对”考释     登对  考释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汉语方言词典》收有“登对”一词,义为“相称”、“相配”,作形容词。①西南官话。江西赣州,《情歌三百首•好郞就要配好妹》:“好碗就要装好菜,好郞就要配好妹。红漆筷子瓷器碗,摆在桌上更登对。”②粤语。广东广州[t ŋ53tøy33]。“佢两个几~”,意为“他俩十分相称”。木鱼书《花笺书》:“夫人答道真~。”“登对”亦可单用“登”表示“相称”之义。如“佢两个冇登”...
《兼名苑》佚文四则     兼名苑  佚文  四则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2001年,中华书局出版了李增杰、王甫编著的《〈兼名苑〉辑注》一书。《兼名苑》是一部由僧人远年编写的专门搜集和训释异称别名的著作,“《新唐书》著录为二十卷,《旧唐书》作十卷。作者僧远年,其生平事迹已无文献可考。该书久佚,部分内容散见于唐慧苑《华严经音义》、唐段公路《北户录》、日本深江辅仁《辅仁本草》(又名《本草和名》)、日本源顺《倭名类聚抄》、日本中算《妙法莲华经释文》等书。”[1](P1)据李增...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文选注释指瑕     王力  古代汉语  文选  注释指瑕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王力主编《古代汉语》(以下简称“王本”)以其编写阵容强大、发行面广而在古代汉语教学界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笔者由学“王本”到教“王本”,其间已历二十又二年。接触多了就感觉到该教材尽管享有崇高的学术声誉,然也有些许不尽如人意之处。问题比较多的是对通假字、古今字和异体字的判别上,笔者已有另文讨论[1]。本文旨在指出“王本”在文选注释中的一些失误,以就教于同行专家。
姓氏“萧”“肖”辨     姓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萧”和“蕭”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应。横额的“萧淑徽”和画作题签的“蕭淑徽”都是正确的,无可指责。可是“前言”中写作“肖”,令人生疑。恰巧在展厅遇见萧淑徽老师,问到她的姓氏,她对“肖”的写法也表示认可,把它看作简化字,还说某些证件上也写作“肖”。到底“萧”“肖”是同一个姓还是不同的两个姓?查阅一些资料,大体形成这样一些看法。
姓氏“萧”“肖”辨     姓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2
在纪念“三八”妇女节的日子里,萧淑徽老师的国画在广西大学校园展出了。颇有功底的山水画吸引了国画爱好者的观赏。我对国画外行,而观赏中对姓氏“萧”“肖”有了一点疑惑。画展大厅外横额写着“萧淑徽国画作品展”,展厅内文字介绍的“前言”又把作者的姓名写作“肖淑徽”,在展出的画幅中有作者署名的画上,姓氏写作“蕭”。这样,同一个作者的姓出现了“萧”“肖”“蕭”三种写法。“萧”和“蕭”是简化字和繁体字的对应。横额...
《菩萨本缘经》撰集者和译者之考辨     菩萨本缘经  汉译佛典  支谦  僧伽斯那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2/3/20
三卷本《菩萨本缘经》题名为僧伽斯那撰、支谦译,但考察此经的著录和僧伽斯那的生平,可知该经的撰集者尚不能确定。通过对经中“地了”、“某甲”、“涅槃”、“摩睺罗伽”、“阿修罗”、“颇梨”等词语以及疑问副词“将非”、疑问语气词“耶”和“乎”、被动句等语法现象的考证,得知该经的翻译者不可能是支谦。此外,该经独特的外在结构也使其在形式上与支谦所有可靠译经有明显区别。综合文献学、语言学、文体结构特点三方面的论...
关于汉字发展趋向的思考     繁化  简化  上博简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9/24
汉字发展的趋向是趋繁还是趋简,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历来存在分歧。文章通过对《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一)中竹简文字与现代繁体字的比较,证明“汉字在楷书以前的发展趋势是趋向繁化”的这一观点。文章认为:简化与繁化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范围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语言起源的口势示意说     语言  起源  口势示意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9/24
我们从联想是语音理据的根本成因一文中得知动作性联想起点大都有可为他人观察到的具体形象,如圆唇聚拢并外凸,舌向后卷,双唇并置,面颊鼓起,举舌尖,大开口,抬舌后等。由于联想是人们共有的心理现象,在同一场景的定向作用下,旁人看到或想到这些明显的发音动作形象也可能产生同样的联想,从而使人们可用这些口势示意。例如人们常用双唇聚拢并前突的动作示意“吻你”,用紧闭的双唇示意“别出声”等。
语言史链还缺关键的一环     语言史链  进化  起源  自然语言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9/24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语言的起源和进化突然又成为受到重视的课题。1990年斯蒂文·品克尔和保罗·布龙发表了一篇题为“自然语言与自然选择”的有影响的论文,该论文刊于受尊敬的行为和脑科学杂志上并有超过三十个同行的评注。 在过去的几年中在一些正规期刊和书籍中有了大量论文(见Jean Aitchison,The Seeds of Speech:Languege Origin and Evolution...
鲍子鼎铭文补释     鲍子鼎  铭文  补释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9/24
《中国历史文物》2009年第2期刊载吴镇烽先生《鲍子鼎铭文考释》(文中简称“《考释》”)一文,介绍了2007年在西安发现的一件春秋晚期齐国鲍子的铜鼎,对铜鼎年代、铭文和鲍氏世系作了精当的考释和讨论。本文拟在《考释》一文的基础上对铭文的个别释读略作补充,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方豆考     方豆  考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9/23
方豆主要见于楚系墓葬,铭文中自名为「 」或「 」,「 」字右上所从实为「也」字,而非「只」字,因此当隶定为「 」。楚简遣策中所记的「琦」「釶」亦当指方豆。上古楚语中「奇」「也」音近,「 」「琦」「釶」「 」均是方豆之名,当为同一字之异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