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魏晋文学 >>>
搜索结果: 46-60 共查到知识库 魏晋文学相关记录83条 . 查询时间(4.759 秒)
魏晋隋唐时期我国田园诗的产生和发展(1)     魏晋隋唐  田园诗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0
山水田园诗是以大自然的山水景物和田园风光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它是人们对自然美的认识达到一定程度时的产物。不过田园诗与山水诗还有不同之处,即它不仅仅是属于自然美的范畴,它还有浓郁的人文色彩,不仅描写美丽的田园自然风光,还涉及农事方面的內容,它要求作者熟悉农村生活、对农民及农事活动具有一定思想感情,然后才能创作出成功的作品。因此田园诗可以说是农业文明的产物。 我国的田园诗虽然可以远溯先秦的《诗经》和...
《齐民要术》成书背景小议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2/27
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是中国历史上四大综合性农书中的第一部,其余集资是元代王桢《农书》,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及清代《授时通考》。就其成书年代之早,内容之丰富而言,是最为突出的一部农书。尤其使后人感到迷惑的是,何以这么一部巨著,偏偏产生在中国历史的大分裂时期,而在它之前统一强大的汉代和之后的盛唐却没有产生像《齐民要术》这般的巨著?北魏政权是继承着三国晋的分裂紊乱之后,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内迁,由鲜卑...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在史实上的差异     资治通鉴》  三国部分  史实  差异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2/7
《资治通鉴》(三国部分)与正史的差异主要表现在时间差异、地名差异、官职差异、人名差异、数量差异等几个方面。时间差异包括同年月不同日、同年不同月、年份差异;地名差异有形近字异、形近而讹、方位差异;官职与人名的差异既有司马光纠正正史者、难以判断者,也有《资治通鉴》失误者;数量差异则有形近而异、错漏衍文,也有难以判断的差异。产生这些差异的原因多种多样。司马光改正不少正史错误,但确实也有疏漏失误之处。当然...
(三国魏)阮籍/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29
(三国魏)阮籍/陈伯君校注:《阮籍集校注》 中华书局,2004年6月。 【内容简介】: 本书是陈伯君先生的遗著。是第一次对阮籍的诗文进行校勘和注释,引用大量第一手史料,既能充分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有很多独到的见解。尤其是对《乐论》、《通易论》、《达庄论》、《通老论》等文的注释,作者从当时社会政局、哲学思潮出发,结合阮氏一生的出处、交游等情况,加以多方面的研究,寻奥探幽,堪称阮文的解人。...
关于《世说新语》的作者问题     世说新语  作者问题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7/6
我在这里演讲的题目是《世说新语》的作者问题。正如诸位所熟知,《世说新语》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重要著作。此书内容所涉及的时代,是从后汉到南朝刘宋时期近三百年时间。而且,此书所包含的史料相当丰富,包括政治、经济、社会、文学、思想、宗教等诸多方面,是非常宝贵的著作。《世说新语》是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必读著作。在隋代的文献目录——《隋书·经籍志》中,并无《世说新语》的书名,而是以《世说》著录。而且,就其...
药与魏晋南北朝山水诗之关系      服药  采药  山水审美情趣  山水诗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文章指出,药与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诗的兴起与日渐成熟有密切关系。出于养生和消疾的需要,服药之举与采药之行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人追奉的风尚,成为他们重要的生活内容。为满足服药之需,人们“不远千里”,“穷诸名山,泛沧海”以采药石,山水在满足时人药石之需的同时亦培养和提高了他们的山水之趣,药因此与山水及山水诗有了直接的联系。东晋,尤其是在晋宋之交,服药与采药的活动极为频繁且更加地普遍化,中国士人山水审美情趣亦...
“文史合一”的学术传统使得中国史学在古代有庙堂、文人、民间三种价值取向,演变至今则蜕变为代表“民间”的戏说、娱乐之风畸形发展。易中天《品三国》打着精英文化的旗号,实际上是“文史”不分的媚俗之说。中国的历史言说应该具有超越性的视角,上升到对历史精神的形而上思考。
《陶渊明集》逯注志疑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逯钦立先生校注的《陶渊明集》于前年问世。这书依据多种本子,进行了缜密的校勘;注释部分也在前人研究所得的基础上,作了进一步探索,有着不少发明。这是建国以来陶集整理工作所取得的可喜的新成果,对学习、研究陶渊明
《三国志》为何“失在于略”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晋初蜀人陈寿著《三国志》,虽“铨叙可观、事多审正”,但“失在于略,时有所脱漏”。南宋裴松之憾于此种缺陷,便下大功夫为它作注。后来史家如刘知几、王通等看了裴注后,却反嫌裴注繁芜,《文献通考》一九一引叶适的话,竟说裴注是“注之所载,皆寿书之弃馀”。近读中华书局标点本《三国志》序言,其文说:“因为陈寿见到的史料有限,所以三书的内容还不够充实。裴松之所以要给它作注,也是要补救这个缺陷”。
应正确认识“三国志”裴注的价值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裴松之奉诏注《三国志》告竣,甚得宋文帝刘义隆的称赞,云“此为不朽矣”。可是,唐代刘知几讥其烦芜。宋代叶适更以为裴注所用材料,皆寿之弃余。唐宋以降,至有清一代,虽然开始重视《三国志注》的价值,但终以其为芜杂。同时也有人把裴注的价值与刘孝标注《世说
关于《归去来辞》写作的时地问题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归去来辞》是古今传诵的名篇。欧阳修说:“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辞》而已。”王安石也推崇它为“南北文章之绝唱”。可是由于文中描写的春天景象与《序》后落款的时间“十一月”不合,是以古今学者众说纷纭,多有臆测。择其要者,盖有以下数种:
《魏书》校勘记商榷一则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魏书》卷二《太祖纪》天兴元年春正月条载:“辛酉,车驾发自中山,至于望都尧山。徒山东六州民吏及徒何、高丽杂夷三十六万,百工伎巧十万余口,以充京师。”中华书局标点本校勘记载:“《北史》卷一、《册府》卷四八六(五八一八页‘三十六万’作‘三十六署’。按《通鉴》卷一一○(三四六三页)此条作‘徒山东六州吏民、杂夷十余万口以实代’,以十余万口为这次迁徙的总口数。若‘署’字作‘万’,则合计当云‘四十余万口’,似...
“曹丕称帝,(王)粲官至侍中”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汉末建安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出现了以“三曹”(曹操、曹丕和曹植)和“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阝属)”应瑒和刘桢)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他们的作品所体现的,“建安风骨”对后代的许多作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的王粲(177—217年)则被刘勰誉为“七子之冠冕”,(《文心雕龙·才略》)这个评价是很高的,王粲十七岁时因为政局动乱从长安到荆州,投奔刘表,在荆州生活了十六年,一直未受到...
魏晋文士人格的裂变到合一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心理学家英克莱斯和勒文森曾指出:“人格结构的相似性的发展,在维系一个社会的稳定功能是有必要的。这些共同的特征使得个人正好稳稳地‘嵌入’整个文化型态里,从社会中找到满足和安全感”。值得指出的是,人格发展模式的趋同性,恰恰表现在其裂变和合一的过程中。在相对稳定的社会里,人格的认同成了一种自然的归属,只有在思想剧烈分化,呈现纷繁复杂的不稳定状态中,我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玄游”“仙游”文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玄游”、“仙游”是与魏晋南北朝时代相适应,与当时的哲学观念、审美理论相适应的二种新型旅游形式(这期间还有被称之“释游”的一种旅游形式)。这种新型的旅游,与秦汉旅游不同,没有万里漫游的宏伟氛围,也没有万里巡游的恢宏气象;有的是哲学、宗教的抒情色彩和投身山水、净化心灵、超脱凡尘的氛围。可以这样说,其意义在于表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中国人自觉地走向自然,要比西方人早得多。(一) 玄游。玄,本来是指道...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