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农业史 >>>
搜索结果: 136-150 共查到知识库 农业史相关记录374条 . 查询时间(6.96 秒)
通过观察和实证论证“时”对庄稼生长的极端重要性的,是《吕氏春秋》中的《任地》等三篇。《吕氏春秋·辩土》指出:“今之耕也营而无获者,其蚤(早)者先时,晚者不及时,寒暑不节,稼乃多菑(灾)。”《审时》对六种主要粮食作物“得时”和“先时”、“后时”的不同生产效果作了细致的对比。(见下页表3[1])从中得出的结论是“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籽实多,出米率高,品质好,味甘气章,服之耐饥,有益健...
作为《上农》等四篇主要材料来源的、以《后稷》农书为代表的、“官方农学”色彩甚浓的农家学派,虽然是以阐述农业科技的原则和原理见长的,但也有自己的关于社会政治经济的思想。所以《上农》等四篇的内容也包括这两个方面。其中,《上农》主要讲述农业政策,《任地》等三篇则主要讲述农业科学技术。而它们又是被纳入《吕氏春秋》“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的总框架和大体系之中的。《上农》制定的各项政策是为了保证有较充...
关于《上农》等四篇的取材问题,学术界存在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大致取材于《后稷》农书”[1];另一种认为是“出自吕氏门客中的农家,或为神农之言者的一个小组,集体创作成果”[2]。吕不韦门下有食客三千,其中当不乏农家学派;至于《上农》等四篇是一个人所写,还是一个小组的个体创作,今天已无从考证。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后稷》农书曾经存在过,《上农》等四篇至少有一部分、甚至是大部分是取材于它。
吕不韦(公元前300?~236年),卫国濮阳(今河南濮阳西南)人。原是阳翟(今河南禹县)地方的一个贩贱卖贵、囤积居奇的大商人。后来从事政治投机,拥戴在赵国当人质的秦公子异人(后改名子楚);子楚继位为秦庄襄王以后,吕不韦因拥立之功,拜丞相,封文信侯。是时,秦国经过了商鞅变法,成为战国七雄中综合国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并以逐步吞并山东六国为其基本国策之一。吕不韦为相时,灭东西二周,山东六国虽还苟延残喘,但...
《夏小正》由“经”和“传”两部分组成,全文共四百多字。它的内容是按一年十二个月,分别记载每月的物候、气象、星象和有关重大政事,特别是生产方面的大事。书中反映当时的农业生产的内容包括谷物、纤维植物、染料、园艺作物的种植,蚕桑,畜牧和采集、渔猎;蚕桑和养马颇受重视;马的阉割,染料的蓝和园艺作物的芸、桃、杏等的栽培,均为首次见于记载。《夏小正》文句简奥不下于甲骨文,大多数是二字、三字或四字为一完整句子。...
《管子·度地》篇主要是谈治水的,并涉及如何变水害为水利的问题。文章首先提出:“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然后可致地利与人治。所谓“五害”,指水、旱、风雾雹霜、厉(瘟疫)和虫五种灾害;其中又以水害最为严重。作者在列举了经水、枝水、川水、谷水、渊水等五种水流 [1]以后指出:“因其利而往(注)之可也;因(其势)而扼之可也,而不久,常有危殆矣。”
《地员》篇主要是讨论各种土地与其上所生植物以及农业的关系的。尹知章注云:“地员者,土地高下,水泉深浅,各有其位。”宋凤翔说:“《说文》:‘员,物数也。’此篇皆言地生物之数,故以地员名篇。”《地员》篇全文分两大部分。前一部分,着重阐述土地与植物的关系。首先论述大平原中“渎田”[1]的各种土壤──息土[2]、赤垆、黄唐、赤埴、黑埴。在这些不同的土壤区中,地势有高下,水泉有深浅,因而它们所宜生的谷物和草...
首先应该提到的是《禹贡》。《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被收在“虞夏书”中。书序说:“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该篇内容包括两大部分:一部分是讲区域地理的,另一部分则是讲山川走向的。它是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经典之一。其中与传统农学关系密切的是第一部分。《禹贡》把当时的中国划分为九州,叙述了各州的地理位置,重要山川,交通路线,土壤植被,物产贡赋和土地的等级,以及“少数民族”等。它对当时全国的土壤作了...
《汉书·艺文志》在介绍先秦秦汉学术流派时,把农家作为当时诸子百家中的一家。农家的著作共9种,其中《神农》20篇和《野老》17篇系“六国时”作品。他们和其他学派一样,有自己的关于政治和社会的主张,同时又以系统地阐述农业科学技术原理而见长。农家的著作,应该包括这两方面的内容,可称之为早期的农书。实际上,把农业科学技术或有关问题作为主要内容或主要内容之一的著作不限于《汉书·艺文志》中所提到的几种。这些农...
春秋战国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是从铁器的使用开始的。上文谈到,商周时代青铜工具已在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渐次使用,而且有越来越多的趋势;但木石农具仍然大量存在。这是由于青铜贵重,中原地区产铜不多,且质硬而脆,所以青铜农具不可能完全排斥木石农具,这个任务只能由铁器来完成。我国什么时候正式进入铁器时代尚难确言,大约是在西周晚年到春秋中期这一段时间。从世界范围看,这并不算早。但中国冶铁业的发展有一个显著的特点...
由于原始农业的发展,农业劳动者除了自身的消费外,有了剩余,社会的分工和财富的积累有了可能,在这基础上,私有制和阶级分化相继出现,人类逐渐进入了以国家的建立为标志的文明时代。史学界一般把夏王朝的建立作为中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的标志。事实上这一过程早已开始,仰韶文化晚期已见端倪,到了龙山文化的中晚期就相当明显了;这大体相当于古史传说中的黄帝至尧舜禹时代。从那个时候起,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中原地区的原始农业...
我们知道,农业起源于没有文字记载的远古时代。在这个时代,原始人的斗争业绩,他们的劳动和创造、胜利和挫折,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世代传递着,经过长时期的集体加工,浓缩为神话化的传说人物;这些神话传说在后人的记载中,又常常有所附益。但是如果我们细心剔除其附益的成分和神话的外衣,在这些神话传说中是可以找到真实的历史内核的。例如上述关于神农氏的传说,至少可以说明以下几个问题:原始农业是从采猎经济时代的原始采集...
我国历史上的土地利用     我国  历史  土地利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4/3/14
人们从事农业活动,从一开始就要考虑对土地的利用,这就是所谓“相地之宜”。随着农业活动的发展,特别是对自然的认识和控制能力的提高,土地利用的方式也在逐渐变化,一般说来是从以适应为主转向改造自然。这个转变是缓慢的,它是我国整个历史的缓慢发展的一个侧面。农业活动基本上是种植和养畜两大部门,而我国传统的农业的一个主要特点是,种植业在广义的农业中占了极大的比重,而这种情况在我们的历史初期已很明显。在古代从事...
转换的耕作:从农业史到食物体系史     转换的耕作  农业史  食物体系史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4/3/14
本文的目的是为了运用一个新的完整的概念来研究农业历史,这一概念使得农业生产与销售、分配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原因有两个:其一是因为许多从事农业史的学者将自己限制在农业生产之中,以至于他们不能有效地把握农业因素与其它社会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二是因为在现代生活中随着农业的地位越来越变得相对下降,特别是在研究者将农业孤立于社会和经济生活之外的时候,越来越少的学者有兴趣来研究农业史。由于强烈地受到由诺贝尔奖得主...
我国“西瓜”种植起源考略     起源  “西瓜”种植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1/19
关于我国西瓜种植起源的问题,从目前研究的情况来看,主要是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途径和时间问题。现在一般认为:“西瓜原生于非州……是通过‘丝绸之路’由非州传至新疆的”,后又由新疆传入我国内地。①但也有少数人认为:在西汉武帝时期曾派海船远航到达“已程不国”,当时中非交通的途径已打开,因此,西瓜“很可能是由‘海上丝绸之路’传来的”。也就是说是从“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