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科学技术史 >>> 各学科科学技术史 >>> 农业史 >>>
搜索结果: 106-120 共查到知识库 农业史相关记录374条 . 查询时间(7.713 秒)
中国在地理上,由于自然和人文等方面的因素,自古以来,一直有南方 和北方 之分。其分界线大致以淮河 和长江为界。淮河、长江作为南北的分界线在隋唐宋元时期日益明晰起来。在南北界线日益明朗的同时,南北之间的交流却在加强,大运河的开凿,成功地沟通了黄河、淮河和长江几大水系,使南方生产的粮食和其它物资源源不断地进入北方,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又为南方的开发注入了新的活力,而南方一些物产,如棉花 、苎麻 等由南...
动物饲养业与植物种植业不同,它的对象是由不但有生命,而且可以活动的个体所组成的;作物直接从土地中吸收养分和水,在阳光和空气的参与下,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质;畜禽则以绿色植物或其他动物为食。在种植业中,人们可以为作物的生长选择或改善自然环境条件,但不可能为它提供一个人工的环境(温室除外,在古代条件下,它不但规模很小,而且不可能推广);而畜牧业却可以部分地做到这一点。我国畜牧业很早就实行放牧与舍饲相...
上编谈到,先秦时代“物宜”的概念已经出现,但还没有看到这一原则在耕作栽培中具体运用的记述。到了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正如我们在前两章中已经看到的那样,“因物制宜”的原则已经贯彻到农业生产的一切环节中去。“因物制宜”原则在农业生产中的确立和贯彻,是以对农业生物特性认识的深化为前提的。为了进一步说明为了这个问题,本节第一部分介绍当时人们对作物营养器官和繁殖器官的特性和机理的认识,以及如何根据这些认识来因...
关于生物的起源和发展,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解释。一种观点认为世界上所有生物和人类,都是“天”所创造的,它可以追溯到商周时代的“天帝”的观念。这种观念在春秋战国时代受到了动摇,但又以变化了的形态延续下来。汉代董仲舒大倡“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在他看来,“天”是有意志的、至高无上的神,是“人之曾祖父”(《春秋繁露·服制象》),而“天地之生万物也,以养人”(《春秋繁露·天符人数》)。这种观点,在后世影响是...
武帝末年,悔征伐之事……下诏曰:“方今之务,在于力农。”以赵过为搜粟都尉。过能为代田,一亩三甽,岁代处,故曰代田。古法也。后稷始甽田,以二耜为耦,广尺深尺曰甽,长终亩,一亩三甽,一夫三百甽,而播种于甽中。苗生叶以上,稍耨陇草,因隤其土以附(根苗)[苗根]。故其诗曰:“或芸或芓,黍稷儗儗。”芸,除草也。(秄)[芓],附根也。言苗稍壮,每耨辄附根,比盛暑,陇尽而根深,能风与旱,故儗儗而盛也。其耕耘下种...
上编曾经谈到,先秦时代,尤其是战国以前,没有独立于播种之外的土壤耕作,因此,最早的施肥方法很可能是在播种时把肥料和种子一起下到地里,与后世的种肥相似。到了《氾胜之书》时代,随着牛耕的推广,“耕、摩、蔺”耕作体系代替了“耕—耰”体系,施肥方法也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主要在播种前结合土壤耕作施之于土壤,这就是基肥。
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年平均降水量大体在400—750毫米之间。这虽然不算太少,但季节分布很不平均,降雨集中在高温的夏秋之际,漫长的冬春雨雪稀缺,尤其是春季风沙多,蒸发量大,极易造成干旱;降水量年变率大,又加剧了这种状况。在《齐民要术》中常见“春多风旱”(《耕田篇》)、“春雨难期”(种胡荽篇)、“四月亢旱”、“竟冬无雪”(种葵篇)等话头,表明干旱是当时农业的最大威胁。因此,抗旱保墒成为发展黄河流域...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气象学比起先秦时代有较大的进步,人们掌握的有关农业气象知识更加丰富,随着手段和方法的改进,观测也更为精密,而且出现了对农业气象和物候现象的科学解释;在这方面,成就最为突出的是东汉末年伟大的思想家王充。
农书中有时明确指出某种作物应在某个节气播种,如《四民月令》五月,“先后日至(按,指夏至)各五日,可种禾及牡麻。先后各二日,可种黍”;八月,“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种薄田;秋分,种中田;后十日,种美田”。现存《四民月令》残文中提到的节气有雨水、春分、清明、谷雨、立夏、芒种、夏至、大暑、白露、秋分、冬至等十余个。有时则只是说某月可种某种作物;但由于西汉中期后二十四节气已经完全融合到历法中去,节气与月...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根据当时流行的五德始终说,自认为秦是以“水德”取代了周的“火德”,必须对正朔、历日制度作相应的改变,于是颁发了全国统一的“颛顼历”。以夏历十月为岁首,仍称“十月”,第四个月则称“端月”(端月即正月,因避秦羸政名讳而改“正”为“端”)。汉代秦后,仍然延续颛顼历实行达百年之久。但民间自周代以来,在实际的生产和生活中,一直采用比较符合季节实际变化的“夏时”。出于政治需要而实行的,以十月...
《齐民要术》内容的广泛,是前所未有的。它所记述的生产技术以种植业为主,兼及蚕桑、林业、畜牧、养鱼、农副产品储藏加工等各个方面。凡是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上所需要的项目,差不多都囊括在内。在种植业方面,则以粮食为主,兼及园艺作物、纤维作物、油料作物、染料作物、饲料作物等。从内容来讲,全面记述了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如作物栽培中的耕地选择、品种选育、茬口安排、土壤耕作、种子处理、播种时期与播种技术、...
孟子曾经说过:“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要了解《齐民要术》,必须研究作者的思想。而又研究贾思勰的思想,又离不开《齐民要术》。本节主要谈贾思勰的经济思想。首先介绍贾思勰经济思想的核心──重农思想,然后介绍他的农学思想和经营思想;这两方面实际上是很难截然分开的。关于商品性农业的生产规划和经济核算,是贾思勰农业经营思想的一部分,由于内容比较丰富,我们把它作为单独的一项来介绍。
《齐民要术》全书共十卷,九十二篇,连卷前的“序”和“杂说”,共约十一万五千余字,篇幅之大在中国古代农书中是罕见的。《齐民要术》的内容,牵涉到广泛的方面,用贾思勰自己的话来说,叫做法“起自耕农,终于醯醢,资生之业,靡不毕书”。
《四民月令》的作者崔寔,生活在东汉中晚期之间,生年不详,卒于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1]涿郡安平(今河北省安平县)人。出生于当地一个“清门望族”之家,祖骃,父瑗,虽未居显位,然均有文名。[2]崔寔中年以前居家。汉桓帝元嘉元年(公元151年)由原郡荐举,出仕为郎。同年转为议郎。不久(约元嘉元年以后,延熹二年以前,即公元151—159年之间)[3],出任五原太守。任内劝导当地人民种麻和发展家...
《氾胜之书》的作者氾胜之,正史中没有他的传,古籍中有关他的事迹的记载也寥寥无几。他是西汉末年人,《汉书·艺文志》注说他在汉成帝时当过议郎。祖籍在山东氾水一带。《广韵》云卷二凡第二十九载,氾姓“出敦煌、济北二望。皇甫谧云:‘本姓凡氏,遭秦乱,避地于氾水,因改焉。汉有氾胜之,撰书言种植之事,子辑为敦煌太守,子孙因家焉。’”氾水是济水的支流,在山东曹县北四十里,与定陶县交界。氾胜之虽是山东人,但在历史上...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