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化史”相关记录521条 . 查询时间(2.185 秒)
以小见大是微观史学的特色。其合理性历经学界的误解和质疑,逐渐被认可。可是,由于当前研究往往就少量微观史作品谈其共性,尚未辨明其以小见大的逻辑差异,因此对微观史学的概念理解仍显模糊,与之相关的各种理论争议也没有被澄清。基于对20余项微观史作品的以小见大逻辑剖析,可以分辨出“单子同构”“结构细化”“符号阐释”和“例外反推”四种类型。识别以上差异,有助于更精准地厘清微观史学与“全球微观史”“碎片化”“后...
在日常生活中:晋绥边区农村剧团演剧研究——以首府兴县为例
晋绥边区 农村剧团 首府兴县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8
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后,晋绥边区的群众戏剧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农村剧团和秧歌队纷纷成立,晋绥首府兴县作为群众剧运的榜样,演剧活动尤其活跃。农村剧团成员以村内青年农民为主,演出时间主要是在春节和其他节庆日,戏剧剧本主题集中在减租生产、文化教育、拥军支前与百姓翻身等方面。农村剧团是中国共产党政策宣传的有力助手,它切实推动了农村的实际工作,促进了社会动员,并且通过演剧重塑着这...
清人《仪礼》校勘的返本与开新
清朝 《仪礼》 校勘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23
黄兴涛著《“她”字的文化史》英文版出版(图)
黄兴涛 《“她”字的文化史》 英文版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12
This book offers a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e history of a Chinese female pronoun–the Chinese character"Ta(她,She)"and demonstrates how the inven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is new word is inextricabl...
浙江省社科院历史人文和浙学研究院,是弘扬传播和研究挖掘浙江区域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平台,在历史人文和浙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具有显著的学科优势和成果优势。
文化研究所前身为文学研究所,成立于1978年。1998年更名为越文化研究所,2009年再更名为文化研究所。现有科研人员9名,其中研究员5名、副研究员3名,博士6名。
礼法断层在近代的发生学——兼论礼与法的接轨
礼法断层 近代 发生学 礼与法接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30
传统的“礼”与现代的“法”之间,经晚清修订新律引发的礼法之争,直至五四反礼教思潮前后二十余年的剧烈震荡,断裂为一道鸿沟。严复在1902至1913年间所译孟德斯鸠《法意》,提供了从观念史角度审视的一个典型标本。在孟德斯鸠“礼学四分”的类型学框架基础上,严复最终将“礼”从“法”的概念中割裂出去,形成“法制”/“礼俗”两分的理论框架,构成礼法断层的理论来源。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合作共建“中国历史研究院-河南大学黄河文化研究院”,办公地点设在河南省开封市。
识字习礼:明清杂字中的礼仪知识与礼下庶人
识字习礼 明清杂字 礼仪知识 礼下庶人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31
从明清地方性的杂字读物出发,可以勾勒出有别于通过王朝礼制或经学注疏考察“礼下庶人”的知识图景。乡里小儒在编纂杂字时,把庙堂礼典、儒家礼仪与神鬼、佛道、风水杂糅,礼俗互动交融。为使礼仪文字浅白直露以易于民众接受,杂字编纂大都分门别类,并将日用类书中的礼仪格套简化,原先礼仪的段落篇章转换为日用字书中的字词短语。从长时段的知识史历程看,宋元以来的礼仪典制是礼仪下乡的制度保障,士大夫编纂的各类礼仪文本推进...
【光明日报】傅才武:长江:稻作文明与鱼米之乡(图)
傅才武 长江 稻作文明 鱼米之乡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
上古时期的长江依靠其优越的自然条件,在1万年前就孕育了东亚稻作文明,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提供了稳定的物质条件;中古时期的长江与黄河一起哺育了中国南方稻作文化和北方粟(麦)作文化两大亚文化圈,稻作与粟(麦)作亚文化圈之间的差异支撑了东亚文化圈的内部大循环,持续稳定地推进农耕文明形态达到人类社会的极高水准,中华文化所固有的“(长)江(黄)河互济”特征,避免了其他古老文明的“内卷化”陷阱,并形成了中华民族五...
“貘尊”及其生态史料意义
貘尊 生态史 青铜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9
上古时期青铜器遗存可见“貘”的形象。相关信息透露生态环境史涉及气候、植被与野生动物分布的趋势。“貘”的存亡,与当时生态环境条件有直接的关系。野生动物分布情势,在历史时期多有变化。而“貘”在中原的消失,提示了生态史的重要转变。人类活动的影响,也是导致相关历史文化变局的重要因素。西周“貘尊”等青铜器在黄河中游的发现,也提供了文明重心地区社会文化进步的文物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