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批评 >>>
搜索结果: 31-41 共查到文学批评 小说相关记录41条 . 查询时间(0.086 秒)
人文精神的严重缺失,是不少文学批评家对当代文学的中肯评价。在此背景下,傅恒的中篇小说《也是生命》(《当代》2008年第3期),就因其高度的使命感和人文精神,显得尤为可贵。   作家的卷首语便富有融情于理的哲学意味:“年代是荒唐的,但人心是真诚美好的……选择这样一个故事,也有针对今天信仰、理想消失的意思。”小说描写了文革时期一个发生在四川沱江边鸿雁坝的荒唐故事,反映了作者以小喻大,见微知著的写作本领...
作家应该走在时代的最前沿——读长篇小说《草莽》     草莽  最前沿  时代  作家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24
纵观现当代文学史,许多优秀文学作品敏锐地触及时代发展走向,大胆提出并形象诠释其所处时代尖锐而富有前瞻性的课题,因而被广泛传诵,乃至家喻户晓,成为不朽名著。   我之所以这样说,也是有感而发。其缘由便起于张不代的小说《草莽》。   诗人张不代历经七年时间精心创作的50万字长篇小说《草莽》,描述的是上世纪末叶黄土高原艰难而悲壮的改革历程,作者正是以其敏锐的政治嗅觉、准确的预见性和深重的悲悯情怀,形象地...
叙事整体性的破碎是当代小说创作的一大表征,毕飞宇的《平原》也无可避免地遭遇了这样的难题。但是,整体和局部都是相对的表述,没有终极的、永恒的文学创作准则和叙事规范,文学的真正开放性应该在于,既强调对叙事的整体性追求,也不否弃破碎的局面。
想像中国的方法--海外学者看现、当代中国小说与电影     海外学者  中国  想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0/27
20世纪中国文学与电影的研究,近年在海外有异军突起之势。以往的现代中国研究多半集中在社会科学方面。但史料的累积、数据的堆砌乃至政治的观测,虽提供诸多信而有征的资讯,解释中国的常与变,却鲜能触及实证范畴以外的广大领域。这一现象在晚近有了改变。不少学者开始重新思考中国及中国人的主体性的问题,并提出建构“文化中国”的可能刚。走出实证方法学的牢笼,中国人如何“想像”中国的过去与未来,以及他们所思所存的现在...
论王安忆小说的悲剧建构     王安忆  悲剧意识  悲剧根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9
王安忆的创作大多表现了人的孤独感、情爱婚姻的虚无感以及命运的不可抗拒感,悲剧意识成为她小说潜在的情感基调。她从现实、情感和命运三个层面完成了悲剧建构,揭示了悲剧意识的内涵,探讨了这些悲剧的成因,以一种女性特有的执著和敏感,追问并探寻着人类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试论茨威格小说     叙述角度  女性情爱心理  人文关怀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2/15
奥地利著名作家斯蒂芬·茨威格以《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等小说闻名于世,他的小说叙述角度独特,语言平实流畅,尤以描摹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而见长。小说里丰富多样的女性形象展现了茨威格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挖掘和透视功力,以及他对女性细腻复杂的情感心理的独特感悟和深刻见解力;同时,他格外关注社会底层的小人物,通过描写他们的生活、情感故事,我们可以窥见作者对社会弱势群体所抱有的...
评《狼祸——雪漠小说精选》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1/2
我国西部有一群十分活跃的作家,雪漠就是其中一位,而且是比较有特点和个性的一位。 雪漠是属于那种“深掘一口井”的人。他的小说几乎全都是以凉州某个偏僻的乡村为背景,连人物也主要是那几个,在不同的小说中反复出现。我不知道他是否受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的影响,但却与之相似,使不同的小说形成了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互相呼应和映照。 在雪漠的笔下,不仅有对广袤荒蛮西部的...
心理描述:被置于三个角度的观照——刘心武小说的艺术分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当人们习惯于把刘心武作为一个问题小说能手加以推崇的时候,我们偏偏注意到了作家本人在一系列文章中的申论:他希望人们注意自己在艺术上的探索与创新。尽管他依旧在不断地提出引人注目的新问题,尽管他把自己归入现实主义作家的范畴,但他还是提醒读者:他创作的艺术追求是可以划出一步,两步,三步的。于是我们自然而欣喜地发现了他在心理描述方面的种种尝试,这种尝试使得心理描述这一小说创作的重要元素获得了更艳丽的姿色。以...
郁达夫个性心理机制及其小说的感伤基调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我们认为,作家的艺术风格并不完全等同于他的人格,作家的创作和人格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作家的创作和作家的个性心理间的联系。我们对作家的研究,既要研究作品本身,研究作品产生的时代社会背景,更要研究作家整个人,不仅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思想发展,也应研究作家的个性心理与他创作的联系。郁达夫认为:“艺术本来就是表
精神世界的发掘——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施蛰存(1905— )在表现都市社会的现代色彩时,偏重以心理分析来发掘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他先后接受了显尼志勒、蔼理斯和弗洛伊德的影响,大胆探索在性心理,尤其是变态性心理和精神缺损型怪异心理等精神领域里文学表现的可能性,并取得相当突出的成绩,从而在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为现代主义文学的发展,“表示了一个新的倾向”。一、施蛰存的小说创作三十年代,是旌蛰存小说创作的高峰期。他的代表性作品,均在该期完成。...
2006年2月9日,瑞士《世界周报》的文学类图书排行榜上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名字:《梅尔尼茨》(Melnitz)。这部长达776页的鸿篇巨制是瑞士著名作家查尔斯·莱温斯基(Charles Lewinsky)的新作,它2月初刚在图书市场上亮相便博得了众多读者的青睐,其销售量自2月23日起雄踞《世界周报》文学类图书排行榜榜首,并蝉联十三周之久,目前仍然在榜上名列前茅。在瑞士这样一个总人口不过700万,其中...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