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 蒙古族文学 藏族文学 维吾尔族文学 哈萨克族文学 朝鲜族文学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256-270 共查到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相关记录1708条 . 查询时间(5.31 秒)
纳张元是一名具有自我剖析精神的彝族作家,同时又是一名少数民族文学研究者,是一位创作和理论兼备的学者型作家。在其文学创作与学术生涯中,他关注着本民族文化的发展,并在中华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反思中建构起了“千里彝山”这一新的彝族精神文化家园。
作为民俗学、人类学、文学等学科重要的研究对象,西部民族地区传统歌会研究长期以来囿于个案基础上的民族志描写和文化分析,亟需可打通个案之间学术联系的整体性研究范式。交流诗学模型首先通过对海默斯精神遗产的学术重估,综合民俗学、人类学、语言学等相邻学科对于口头艺术的研究方法,从而在传统歌会研究中探索一种以交流为中心的综合性理论范式的可能性。
对庾信《哀江南赋》“河南有胡书之碣”一句的解释历来莫衷一是。辨正前人诸说,此句最有可能的解释当为:晋、宋之际,流寓青州的粟特人用粟特文为庾信先世庾云立碑。青州为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之重镇,汉唐时期粟特人的踪迹连续不断,见于传世文献、出土石刻和图像资料。与粟特人一道东传的粟特文,是中古时期一种重要的“胡书”,被广泛使用和传习,而且用于题撰碑铭。“河南有胡书之碣”的记载有力证明了中古时期粟特文碑刻在中原...
藏族文学传统对于自然与人文艺术景观有属于自己的文化诠释与观览方式,这些书写形成了胜迹志体裁。在藏族文化语境下探讨胜迹文学整体的创作目的与叙事结构,并以觉囊·多罗那他的《甘丹平措林胜迹志》为例,可在文本叙事策略中为平措林寺艺术空间的历史创造提供解读的可能性。
回顾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整理和展示其在各个领域取得的实绩,总结其经验和不足,将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知识生产历史化和体系化,是构建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迫切需要。《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术史》综合运用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文学等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将各少数民族口头文学和书面文学的全部成果及相关研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
现代新疆游记中的多民族文化互动与交融     民国时期  新疆游记  文化融合  中华文化  共享空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9
民国时期行旅新疆的知识者普遍表现出对新疆多民族文化的主动吸收、接纳和理解,体现出新疆地方文化与中原文化、中华文化的同构性和共生性。同时,行旅新疆的作者们还颇多关注新疆当地不同民族民众之间因文化接触而产生的涵化现象,尤其是中原文化对新疆各民族衣食住行娱等方面的深远影响。另外,当时报刊上还大量报道了赴国内其他省份行游考察的新疆歌舞团等的文化交流活动。
天井寨侗族傩戏中的“三国戏”把关公作为重要人物,取材广泛、来源多样,经过改头换面、移植嫁接,在话语体系、表演风格、情节情境设计及思想情感表达中都融进了侗乡习俗,融入了侗族百姓思想情感,实现了汉族文化与侗族文化的交融。
论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传统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回族文学  爱国主义传统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9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既是现实的文化主流,也是历史的进步趋向。在这一历史与现实贯通一体的进步主流文化建构中,中华各民族文学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回族文学源远流长,爱国主义是其最主要的优秀传统,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做出了突出贡献。近代以来,回族文学的爱国主义突破了历史局限,形成了以中华民族的独立自强、社会革命和文化认同为核心的全新内容,又在审美表达上保有和体现了回族的民族文化特性与气质。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2021年10月12日,第35期民文沙龙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举行,活动主题为“青年学者谈古代民族文学”。民文所所长朝戈金在讨论中说,在某一领域有成就、有发言权的是专家之学,超越专家之学,需要跳出学科看问题,以广博的视野,从不同学科和方法论中汲取灵感。因此,除了阅读作家文集,还要注重搜集相关的民族史料、著名人物和事件的回忆录等,全面了解作家所处的时代语...
青年学者谈当代民族文学     宋贞子  当代民族文学  巩晓悦  文化交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3/10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2021年10月26日,第36期民文沙龙“青年学者谈当代民族文学”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以下简称“民文所”)会议室举行。本期活动由民文所助理研究员宋贞子、博士后巩晓悦主讲,民文所研究员杨霞、刘大先评议。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民文所所长朝戈金及部分科研人员、在站博士后、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和其他高校师生参加。宋贞子以“从口头文学到书面文本的重构意义——...
仪式叙事研究: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维度     口头诗学  仪式叙事  口头程式  民族志诗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3/10
口头诗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学叙事研究重点仍以口头传统在仪式中的表现形式——文本、创编、程式、演述等为主,对仪式叙事的内在构成、运作机制,仪式叙事的构成要素分析,仪式叙事的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不足。口头诗学视野下的民族文学与仪式叙事关系研究不仅可以拓展口头诗学的研究领域,同时可以促进形成民族文学研究的新维度,推动民族文学研究的可持续发展。
2021年11月11日下午,上海大学中文系邀请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院长、教育部高等学校教指委委员、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会长钟进文教授,以视频方式举办了“《格萨尔》在甘青民族中的流传形式与区域特征”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黄景春教授主持,上海大学文学院石娟编审、梁奇副教授、刘蕊副教授、石圆圆博士、宋鸽博士,民间文学专业20多位研究生现场聆听讲座,全国各地学者也通过“腾讯会议”一同参...
论彝族毕摩文学(图)     彝族  毕摩文学  民间文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17
毕摩对彝族文学的繁荣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创作出了卷帙浩繁的文学作品。彝族对文献的传统分类有二种,一类是毕摩专门用于宗教仪式方面的经典著作,称“毕摩特依”(祭祀书);一类是用于民间仪式方面的普通文献,称“卓卓特依(民间文学)。本文阐述毕摩及毕摩文学与彝族文学的关系。彝族文学的发展,从创作历史看,卓卓特依(民间文学)要晚于毕摩文学,因此彝族文学是随着部分毕摩的社会职能的改变,即从祭师—经师—歌师的角色衍...
21世纪以来《格萨尔》史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图)     《格萨尔》  史诗  研究回顾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17
21世纪以来,《格萨尔》史诗研究在文学研究、文化阐释、艺人研究、《格萨尔》史诗的区域化特征解析、史诗遗迹遗物普查、史诗艺术研究等方面均有不少力作问世,尤其在新的学术话语体系和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格萨尔》史诗文学研究的口头诗学转向、跨学科研究的学术实践及非遗语境下对史诗传承传播的关注更使《格萨尔》史诗研究在新世纪有了新的发展向度。
国家五年规划是国家对各项重大建设任务所作出的定期目标,制定下一个五年规划时,国家要组织开展上个规划的中期评估。2020年国家正式启动了十四五规划,与此同时各行各业都对十三五规划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本文是对过去五年(2016-2020)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所做的一次梳理与总结,由于民族文学研究涉及不同民族不同文种不同研究领域,挂一漏万现象肯定存在,在此敬请谅解与补充为盼。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