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艺美学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文艺美学 小说相关记录20条 . 查询时间(0.075 秒)
如何书写新时代乡村社会新格局,是肖勤创作的问题导向。在脱贫中体验乡村社会的生存伦理,在治理中理解基层社会的行政伦理,在日常生活中透视纷繁的家庭伦理,肖勤的创作描绘了新时代乡村脱贫致富、基层治理和家庭生活的新格局,从而为乡村文学提供了特定而复杂的美学经验。
2019年12月20日14时,黄孝阳长篇小说《人间值得》在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大楼116会议室举行。本次活动由南京师范大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江苏当代作家研究基地主办。来自江苏省作家协会、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机构和高校的十多位学者出席了活动。此次会议由文学院沈杏培教授主持。会议伊始,文学院副院长刘志权教授首先致辞,他代表文学院祝贺本次会议的召开,向与会的各位专家表示欢迎。...
本文以新历史小说为视角对《爱之痛》的后现代主义特征进行研究,认为《爱之痛》以多维的视角,揭示了被官方历史所称颂的墨西哥1910年革命的负面影响,质疑了革命的历史进步意义和官方历史的真实性及唯一性,从而解构了这场神圣的革命。这样的质疑和颠覆,以及像互文、戏仿等写作手法的运用使得这部历史作品具有后现代文学的特质,可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语境下的历史小说,即“新历史小说”。
李虹在进行,还将继续进行,女性在与男性实质相处过程中所经历的生命历史描述,她想分析和剖析,绝大多数不能摆脱甚至于不愿意摆脱男性/婚姻的女性,她们的心理和生理体验。这样的工作很多女作家都愿意回避,她们愿意从女性解放角度来写女性的寻求,李虹则更为真实,她写女性如何难以自己解放自己,在与男人的关系中,她们的挣扎和努力,其悲壮以及领悟,远比人们想象的深厚。
小说与影视剧的跳接     跳接  影视剧  小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3/4
这些年,我既写小说又写剧本,好多朋友提醒我,写剧本可能会把感觉写坏,将来还能不能回到小说上来?这些善意的提醒我都思考过。写了几年剧本,我懂得考虑读者的阅读感受,在这个领域学到了一些写作方法,找回了过去小说必须的元素,学到了不说空话。所谓“跳接”是电影的剪辑术语,指两个镜头之间不执守传统电影的镜头规范和蒙太奇手法的连接。由于法国新浪潮电影导演戈达尔在他拍的电影《筋疲力尽》里,大量地运用跳接的剪辑方法...
微型小说刻画人物形象的审美规范及超越     审美规范  人物形象  微型小说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2/10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不能像长、中、短篇小说那样多角度、多侧面、多维立体化地刻画人物性格特征。许多人认为它只能写人物的一个性格侧面,而这个性格侧面应当是一个闪光点。创作者要紧紧抓住这个闪光点,写好、写足、写透,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并且只能刻画人物定型化的性格,即从横断面上截取性格中已定型的部分,不能写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更不能写人物性格发展的质变。有的人虽然认为可以写人物性格发展的质变,但仍然将之称为...
张艺谋电影对余华小说《活着》的改编,使“叙事语法”结构实现了根本转变。相应地,从小说到电影,发生着题旨的暗变(“忍韧”到“苟且”)、基调的调微(“沉郁”到“亮色”)、背景的调整(“疏离”到“中距”)、风格的转移(“荒诞”到“反讽”)和视角的移心(“冷峻”到“移情”)。这种横向比较,可以透见出余华与张艺谋本文诠释的审美差异。在纵向维度上,《活着》既是余华向“先锋写作”的告别,又是张艺谋对“民族寓言...
有生活的“温柔”与“暴虐”——苏阳小说浅议     小说美学  小说  苏阳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12
任何小说家都必须严肃地对待自己与日常生活(或者说存在)的关系,这是一种先于小说意识而存在的“法则”,带有某种必然性和强制性。绝对地摆脱日常生活的各种艺术尝试,都是一种试图恢复想象力和人对神秘世界的虔诚敬意的努力,尽管它们已经在小说实验的场域内消隐了,但却不是这些试图击垮现实暴力的行为真的溃败了,而是生活的必然性和存在的本质性悖谬的显现,也是小说必须实现与现实的合理“应和”的某种诗学宿命。
武侠小说作为文学样式之一,被人称为“成年人的童话”[1],侠的想象是其渊薮。侠作为中国文化的特产有其历史原型,曾经是一种社会现象、社会角色、社会流品。随着历史的演进,侠成为文学想象与阐释的对象,并经历了旧武侠小说、新武侠小说与现代武侠小说三个阶段。由于各阶段关涉的问题不同,文学之侠的想象与阐释也各异。随着现代性的发生,传统社会的解体,中国知识分子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困境及身份认同危机,一部分人就通过文...
明代文言短篇小说的美学观念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11/5
志怪、传奇小说曾在唐代呈放异彩,宋元时期已趋衰弊,可是到了明代,忽又作者纷起,似有复兴之势,先是瞿佑作《剪灯新话》,“率皆新奇希异之事,人多喜传而乐道之,由是其说盛行于世。”此后继起而作者,有李昌祺的《剪灯余话》,邵景瞻的《觅灯因话》等。它们不但规模唐人,而且仿效瞿作。但是,由于缺乏独创性,成就不大。不过,既然写作和刊刻的风气盛行,对于小说创作方面的问题,小说的审美价值及其社会功用等,也就有所研讨...
荷马史诗、《汤姆·琼斯》和《尤利西斯》代表了叙事文学史上三个重要的发展阶段,后者对前者除了进行叙事距离的破坏之外,还在审美上破坏史诗距离,使人物形象逐级跌落,从而引起了从史诗到长篇小说的文体变化。
悲伤的意象——郭文斌小说《剪刀》读后     悲伤  意象  《剪刀》  郭文斌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9/4
悲伤是文学的一大题材,悲伤有时更能拨动人的心灵,引起读者共鸣。因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被不幸刻下的印痕,在我读过的悲剧作品中有契诃夫的小人物悲剧系列,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穷人系列等,悲伤在我的文学启蒙教育中总是大于其他题材,让青春时的我常常为此而惆怅。维特根斯坦说:“如果在观察悲伤时,你用一种特殊的感官,那么你就会有不同的感觉的。你观察是什么悲伤?——只有你在观察时才有悲伤吗?……我的悲伤不再是以...
西部生命的多情歌者——郭文斌小说、散文艺术论     郭文斌  小说  散文  艺术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9/4
20世纪90年代,郭文斌以自己歌吟西部生命的优美小说和散文,与石舒清、陈继明、金瓯、漠月、张学东等宁夏青年作家一起走进众声喧哗的当下文坛,成为中国文学界一道风格特异的西部风景。或许与相同的地缘文化有关,这群宁夏作家的美学风格有许多相近的地方,他们的创作都在西部严酷的生存环境中,写出生命的悲凉,追求精神的洁净。即使如此,不论是写乡土小说、都市小说,还是写抒情散文与乡土散文,郭文斌都能在群体风貌中显现...
:“人民性”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近年来,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一批作家倾向于表现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在对这种苦难生活的把握中,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展示中,这些小说叙事都获得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力度,在“人民性”与美学表现之间建立奇异的依赖关系。但是,“人民性”的表达并不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深化下去,而是变成了一种美学表现策略。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突然转折的情节和技巧,寻求从...
“后人民性”与美学的脱身术——对当前小说艺术倾向的分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7/8/29
内容提要:“人民性”是一个现代性的概念。近年来,艺术上趋于成熟的一批作家倾向于表现底层民众“苦难”的生活。这使他们的作品具有现实主义的显著特征,在对这种苦难生活的把握中,对人物性格和命运的展示中,这些小说叙事都获得了一种艺术表现的力度,在“人民性”与美学表现之间建立奇异的依赖关系。但是,“人民性”的表达并不能在思想意识方面深化下去,而是变成了一种美学表现策略。在小说叙事中,运用突然转折的情节和技巧...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