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理学 系统学”相关记录198条 . 查询时间(0.953 秒)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新方法揭开中生代灭绝植物-异木属化石的系统学关系之谜(图)
植物 森林 生态系统 演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4
木化石是理解地球历史上陆地植被组成和发展的关键依据之一。在被子植物繁盛之前的中生代时期,各类裸子植物主导着地球上的森林生态系统,包括本内苏铁类、苏铁类、银杏类以及松柏类等。其中,有一类已灭绝的裸子植物---异木属(Xenoxylon),是这些类群中化石的重要成员。该属是由德国学者高腾(Gothan)于1905年建立,至今已有近一百二十年的历史。然而,它究竟属于哪一种裸子植物,一直是困扰古植物学界的...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所在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结鱼属和新光唇鱼属鱼类的分子系统学及分化研究上取得新进展(图)
分子系统 河流 分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9/15
结鱼属(Tor)和新光唇鱼属(Neolissochilus)鱼类常被统称为Mahseer,是淡水河流及湖泊水域中下层的大中型鱼类,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境内。两属鱼类具有杂糅的分类历史和重叠的分布范围。同时,由于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表型可塑性和种内变异,以及不同研究学者对性状的选择和描述的不同,两属的物种描述和鉴定还存在一定争议。对于两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未达成共识...
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东南亚和中国南方地区结鱼属和新光唇鱼属鱼类(鲤形目:鲤科)的分子系统学及分化(图)
分子系统学 演化 发育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2
结鱼属(Tor)和新光唇鱼属(Neolissochilus)鱼类常被统称为Mahseer,是淡水河流及湖泊水域中下层的大中型鱼类,广泛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地区,在中国分布于云南和西藏境内。两属鱼类具有杂糅的分类历史和重叠的分布范围。同时,由于不同地理环境条件影响的表型可塑性和种内变异,以及不同研究学者对性状的选择和描述的不同,两属的物种描述和鉴定还存在一定争议。对于两属物种的系统发育关系还未达成共识...
中山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文均教授团队系统综述了原核生物系统学最新进展及伯杰氏国际系统微生物学学会(BISMiS)在元数据时代应对挑战中的角色(图)
李文均 系统 数据 免疫 神经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12/16
原核生物包括了细菌和古菌,它们在生物圈中无处不在,并参与和驱动各种生物和环境过程。人体和动物相关的原核微生物在宿主消化、免疫和神经发育等多个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环境中的微生物则在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扮演着多种重要的功能角色。原核生物的系统学对认识原核生物的多样性、进化过程以及功能特征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原核生物系统学也是微生物学科学传播和交流中的重要和必要的环节。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在唇形科假糙苏族系统学研究方面取得进展(图)
系统发育 演化 分子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7/23
唇形科是被子植物第六大科,中国是该科的七个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据最新研究(Zhao et al.,2021. BMC Biology),唇形科被划分为12个亚科22个族,其中假糙苏族Paraphlomideae Bendiksby隶属于野芝麻亚科,仅含3属,即假糙苏属Paraphlomis Prain(38种7变种1亚种)、小野芝麻属Matsumurella Makino(...
武汉植物园在兔儿风属系统学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图)
系统学 分类学 演化历程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6/13
分类学,生命科学的基石,致力于精确界定物种边界,赋予生物科学命名,构建反映生物间亲缘关系的自然分类系统,以增进我们对生命演化历程的认知,推动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这一领域,分类学者需对生物个体的形态性状进行精密观察,掌握其变异规律,洞察其演化模式,以甄别出“好”的分类性状开展分类工作。然而,很多形态性状复杂多变,并且存在趋同演化和平行演化现象,为物种划分和构建自然分类系统带来了挑战。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真菌系统学与资源挖掘创新团队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 农业与生物学院 真菌系统学 资源挖掘创新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1/24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农业与生物学院真菌系统学与资源挖掘创新团队。
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叶脉特征和角质层结构揭示裸子植物化石系统学与演化新认识(图)
叶脉特征 角质层结构 裸子植物 化石系统学 演化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1/5
2023年9月14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博士生许媛媛,在研究员王永栋及瑞典自然历史博物馆教授Stephen McLoughlin的共同指导下,对古生代和中生代常见的三个形态相似植物化石类群开展了叶脉结构及表皮特征的深入对比研究,为全面了解这些类群的系统分类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的认识。相关研究为更好理解古植物演化特征和生态适应性提供了重要线索,同时也突出了叶脉结构和角质层构造的对比研究在古...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在鞭寄生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中取得进展(图)
鞭寄生科 植物 系统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8/4
2023全国菌物多样性与系统学讲习班在昆明圆满落幕(图)
菌物 多样性 昆明 讲习班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12/4
武汉植物园在鞭寄生科植物的系统学研究取得新进展(图)
鞭寄生科植物 系统发育 基因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8/3
2023年7月28日,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东非植物区系与分类学科组的科研人员经过全面的资料查询和数据整理,利用质体基因组测序、组装、注释和构建分子系统发育树等手段,对鞭寄生科(Hydnoraceae)鞭寄生属(Hydnora)植物开展了系统发育研究。相关成果以“Phylogenetic and comparative analyses of Hydnora abyssinica plastomes...
石仙桃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迎进展
植物生物学 亚热带地区 石橄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6/16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研究员曾宋君团队与福建农林大学教授刘仲健合作首次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数据比较分析了石仙桃属植物的遗传变异和进化,探讨了石仙桃属及其近缘属之间的系统发育和亲缘关系。相关研究论文近日发表于《BMC植物生物学》。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副研究员李琳及硕士研究生王婉瑶为该论文共同第一作者。
华南植物园在石仙桃叶绿体基因组进化和系统学研究取得进展(图)
石仙桃 叶绿体基因 进化 系统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6/11
兰科石仙桃属植物(Pholidota Lindl. ex Hook.)分布于亚洲热带、亚热带地区,世界约有30种,我国产约15种。该属植物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中有些类群为传统中药材,俗称石橄榄。然而,以往由于采样不足、缺乏足够的信息位点及有限的基因组信息,该属和近缘属间的关系和系统地位尚不清楚,石仙桃属的分类问题尚存在争议。
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森环森保所在叶点霉属的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取得新进展(图)
森环森保所 叶点霉属 形态学 分子系统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3/3/20
叶点霉属(Phyllosticta)真菌是常引起植物叶斑病,有时也能内生或腐生在植物组织中。该属真菌种类较多,分布广泛,寄生的植物种类也复杂。2023年来的研究表明,在叶点霉菌的识别鉴定中仅依赖于寄主信息和形态结构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很多物种常常具有相似的产孢细胞和分生孢子,并且寄主范围也不固定。因此,基于多基因的分子系统学(ITS, LSU,tef1,act和gapdh)在叶点霉病原菌鉴定是必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