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结构化学 Cu”相关记录28条 . 查询时间(0.187 秒)
使用量子化学中的密度泛函理论和平板周期模型方法,研究了苯在Cu(100)面上的吸附方式和相对稳定性. 计算结果表明,苯在Cu(100)表面的吸附属于较强的化学作用,稳定性穴位优于桥位,顶位吸附最不稳定. 在吸附过程中,C—C键有相对大的伸长,C—H键的键长变化较小,但是偏离苯环平面,并背离固体表面,顶位则是朝向表面. 吸附过程中,发生了电子从苯向铜原子的转移.
吸附O的Cu(110)c(2×1)表面原子结构和电子态
Cu(110) O原子吸附 附加列再构 结构弛豫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14
采用第一性原理的密度泛函理论方法计算了清洁Cu(110)表面和吸附O原子的Cu(110) c(2×1)表面的原子结构, 结构弛豫和电子结构, 得到了各种表面结构参数. 分别计算了O原子在Cu(110)表面三个可能吸附位置吸附后的能量, 并给出了能量最低的吸附位置上各层原子的弛豫特性和态密度. 结果表明O吸附后的Cu(110)表面有附加列(added-row)再构的特性, O原子吸附在最表层铜原子上...
基于二阶微扰理论建立了对具有超精细耦合结构的多组分复杂EPR(顺磁共振)谱的解析拟合方法, 并以丝素蛋白-Cu(II)配合物的EPR谱为例进行解析分析, 从而有效地解释了Cu(II)离子在蚕吐丝过程中的作用. 该方法和应用程序能为类似问题的解决(如Fe(II)、Mn(II)、V(III)及其它顺磁性离子配合物EPR谱的解析)提供方便.
三维网状结构配位聚合物[Cu(HCOO)2(H2O)2]∞晶体的热分解机理
配位聚合物 热分解 非等温反应动力学 甲酸 晶体结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11
用水热合成法得到了[Cu(HCOO)2(H2O)2]∞的晶体, 采用TG-DTG和DSC法对配合物[Cu(HCOO)2(H2O)2]∞进行了热分解机理和热分解动力学研究. 通过对DSC曲线用Kissinger、Ozawa、积分法和微分法处理的结果进行比较, 得到了脱水过程的动力学模型函数. 并用X射线单晶衍射、元素分析、FTIR光谱技术进行了表征. 结果表明该配位聚合物晶体为单斜晶系, 属P...
Cu-ZSM-5型分子筛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Cu-ZSM-5 分子筛 合成 结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10
Cu-ZSM-5型分子筛的合成与结构表征。
CO和H2分子在Cu(111)面的吸附和溶剂化效应
密度泛函理论 CO分子 H2分子 Cu(111)表面 溶剂化效应 吸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3
采用广义梯度近似(GGA)密度泛函理论(DFT)的PW91方法结合周期性模型, 在DNP基组下, 利用Dmol3模块研究了CO和H2在真空和液体石蜡环境下在Cu(111)表面上不同位置的吸附. 计算结果表明, 溶剂化效应对H2和CO的吸附结构参数和吸附能的影响非常显著. 在液体石蜡环境下, H2平行吸附在Cu(111)表面是解离吸附, 而CO 和H2在两种环境下的垂直吸附都是非解离吸附. 相比真空...
Cu-[M’]MOR和Ag-[M’]MOR (M’=B, Al, Ga, Fe)的酸性
丝光沸石 杂原子 平衡离子 酸性 密度泛函理论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3
采用Dmol3程序中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广义梯度方法(GGA)和BLYP方法以及DND基组, 研究了丝光沸石H-[M']MOR、Cu-[M']MOR和Ag-[M']MOR(M'=B, Al, Ga, Fe)结构及其对NH3分子的吸附, 获得了吸附平衡构型和吸附能. NH3分子在H-[M']MOR中的吸附主要是通过NH3分子中氮原子上的孤对电子与质子酸位作用, NH3分子在H-[Al]MOR...
HCOO在Cu(110)、Ag(110)和Au(110)表面的吸附
化学吸附 甲酸根 Cu(110) Ag(110) Au(110) DFT-GGA-slab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2/1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以及广义梯度近似方法(GGA)计算了甲酸根(HCOO)在Cu(110)、Ag(110)和Au(110)表面的吸附. 计算结果表明, 短桥位是最稳定的吸附位置, 计算的几何参数与以前的实验和计算结果吻合. 吸附热顺序为Cu(110)(-116 kJ·mol-1)>Ag(110)(-57 kJ·mol-1)>Au(110)(-27 kJ·mol-1), 与实验上甲酸根的分解温...
HL的Cu(I),Zn(I),Fe(I)配合物的直接电化学合成
电化学合成 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 Cu(I) Zn(Ⅱ) Fe(Ⅱ)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9/10/29
合成了新的含硫希夫碱配体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HL),在以此化合物为配体的非水溶剂中用Cu,Zn,Fe金属作阳极,首次用电化学金属阳极氧化法合成了二苯甲酮双缩硫代氨基脲(HL)与Cu(I),Zn(Ⅱ),Fe(Ⅱ)的金属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红外光谱、紫外光谱、磁化率、摩尔电导等方法对配体和配合物进行了表征。
配合物{[Cu(hmtade)][Ni(dmit)2]}2·4DMSO的合成、表征及晶体结构
1,3-二硫杂环戊二烯-2-硫酮-4,5-二硫醇 四氮杂大环 配合物 晶体结构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1/19
合成了配合物{[Cu(hmtade)][Ni(dmit)2]}2·4DMSO(1)(hmtade为5,7,7,12,14,14-六甲基-1,4,8,11-四氮杂环十四-4,11-二烯; dmit为1,3-二硫杂环戊二烯-2-硫酮-4,5-二硫醇; DMSO为二甲亚砜), 采用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和紫外-可见光谱进行了表征, 并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了晶体结构. 该晶体属于单斜晶系, P21/n空间群; ...
Cu催化水煤气的变换反应机理
水煤气变换反应 反应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过渡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1/14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 对Cu催化水煤气变换反应三种可能的微观机理进行了理论研究. 在GGA-PW91理论水平下优化了反应通道上各驻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的几何构型, 并通过频率分析对过渡态进行了验证. 研究结果表明, 甲酸根机理的可能性最小, 羧基机理与氧化还原机理的可能性较大, 且与氧化还原机理相比, 羧基机理因在反应过程中有中间体COOH(s)生成, 且它与OH(s)发生歧...
氢和硫原子在Pd、Au和Cu及PdAu、PdCu合金(111)表面吸附的密度泛函研究
密度泛函理论 金属表面吸附 氢原子 硫原子 钯合金膜 抗硫毒性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1/13
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氢和硫原子在金属Pd、Au、Cu以及合金PdM3、Pd2M2 和Pd3M(111)表面的吸附(M=Au, Cu), 得到了覆盖率为0.25时最稳定的吸附位、结合能以及吸附前后表面的驰豫情况. 结果表明, 氢和硫均与Pd形成最稳定的吸附, Cu次之, Au的吸附最弱, 其在三种纯金属(111)表面的最稳定吸附位均为fcc位. 由于PdAu合金具有较大的晶格常数, Pd3Au 合金...
类晶加合物(M=Co, Cu, Ni)的晶体结构及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
加合物 氢键 Cl…Cl作用 π-π堆积作用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08/6/25
合成了3种化合物 [2-ClPyH]2CoCl4(1), [2-ClPyH]2NiCl4(2)和[2-ClPyH]2CuCl4(3), 单晶X射线衍射法晶体结构测定结果表明, 这3种化合物是同形加合物, 在它们的结构中, [2-ClPyH]+离子呈平面状, 而[MCl4]2-离子为变形的四面体. 晶体结构分析发现晶体中存在N—H…Cl和C—H…Cl氢键, 以及Cl…Cl分子间相互作用和π-π堆积作...
有机-无机杂化化合物[Cu(μ-cbdca)(H2O)]n的电子结构及铁磁性
密度泛函理论 电子结构 FP_LAPW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1/13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DFT)的第一性原理的FP_LAPW方法, 对以铜离子为磁性中心的化合物[Cu(μ-cbdca)(H2O)]n(cbdca=cyclobutanedicarboxylate)的电子结构及磁性质进行了计算. 对该材料的铁磁性、反铁磁性和非磁性三种状态下的总能量进行了计算. 计算结果表明, [Cu(μ-cbdca)(H2O)]n的铁磁态能量最低, 该化合物为稳定的铁磁性物质, 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