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大气科学 >>> 应用气象学 >>>
搜索结果: 1-13 共查到应用气象学 碳相关记录13条 . 查询时间(0.649 秒)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京发布     《碳达峰、碳中和100问》  发布  碳达峰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4/6
2021年3月30日,兼顾科学性与可读性的“大家小书”《碳达峰、碳中和100问》在京发布。本书通过问答形式,深入浅出地解读碳达峰、碳中和关键问题,得到包括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丁一汇在内的多位专家联袂推荐。
我院王让会教授团队最新成果《二氧化碳减排林水土耦合关系及生态安全研究》,已由气象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该研究受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温室气体提高石油采收率的资源化利用及地下埋存 ”项目“二氧化碳植物吸收减排的基础研究”课题支撑,同时得到相关国家级研究计划的大力支持,经过十多年的研究与总结,凝练集成而成。
世界气象组织最新数据显示,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3个年份之一,全球平均气温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摄氏度左右。在持续的长期气候变化趋势下,2011年至2020年是有记录以来最暖的10年。在去年12月举行的气候雄心峰会上,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呼吁世界各国领导人宣布本国进入“气候紧急状态”,直到实现碳中和,并表示2021年联合国的主要目标是到本世纪中叶建立一个真正的全球碳中和联盟。
中国气象局近日在北京召开“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启动暨碳中和科学问题研讨会”,启动运行温室气体及碳中和监测评估中心。
温室气体浓度变化证明 我国陆地碳汇被低估     温室气体  浓度变化  陆地碳汇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1/1/15
近期,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团队联合气象、林草等领域专家开展的一项研究表明,2010年至2016年,中国陆地生态系统年均吸收约11.1亿吨二氧化碳,是此前国内外研究结果3.5亿吨的3倍多,我国的陆地生态系统固碳能力被低估。研究还认为,年均固碳量约占我国人为碳排放的45%。也就是说,这几年,我国每年有将近一半的二氧化碳被森林等陆地固碳系统吸收。
黑碳可通过改变直接辐射强迫、气溶胶与云的相互作用、雪冰反照率及相关反馈机制,影响大气圈和冰冻圈的能量平衡,对全球气候系统造成影响。全球变暖背景下,黑碳导致的冰川表面反照率降低,进一步加剧冰川消融,影响区域的水循环及水资源。针对全球范围内雪冰黑碳的最新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研究员康世昌团队与美国西北太平洋国家实验室科研人员等合作,全面评估全球雪冰中黑碳分布及其对冰冻圈变...
近日,我校应用气象学院丁雪丽(第一署名单位,第一作者)和美国加州大学William R. Horwath(通讯作者)于4月10日,在土壤学领域顶级期刊《Soil Biology and Biochemistry》(影响因子4.926)发表题目为《Warming increases microbial residue contribution to soil organic carbon in an...
土壤微生物是土壤中重要的活性组成部分,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活性对于理解农业措施对农业生态系统的影响至关重要。已有研究表明,将BIOLOG与微量热耦合可揭示中性及碱性土壤中影响代谢活性的碳源因子,但对于酸性土壤鲜有报道。选取一种典型的酸性土壤——红壤为研究对象,采用BIOLOG及微量热技术研究施肥后红壤微生物的碳源底物利用能力及热动力学变化情况,进一步耦合两种技术探讨提高红壤微生物活性的碳源因子。结果...
第34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应对气候变化、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分会,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委员会、国家气候中心、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席:巢清尘、徐华清、陈迎、周天军、周波涛。征文范围:服务于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生态文明建设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气候变化的监测、检测和归因;气候变化预估、影响评估和气候服务;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社会经济学;低碳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实...
利用瓦里关全球本底站和番禺气象局站地面观测的CO2浓度资料对改进的Carbon Tracker-2010(CT-2010)模式系统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CT-2010能较好地反映近地层CO2浓度的分布状况,在瓦里关地区,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决定系数(R2)为0.584,残差为4.49 μmol·mol-1,相对误差为1.18%;在珠三角地区,上述3个参数值分别为0.430、13.89 μmol·mol...
2011低碳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在北京召开     低碳能源  气候变化  国际会议  2011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1/3/31
由清华大学、剑桥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主办的“2011低碳能源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会议”于2011年3月24日在清华召开。本次会议为“三校联盟”主办的第一次大型学术会议。会上,剑桥大学校长Leszek Borysiewicz教授和麻省理工学院校长Susan Hockfield教授以视频的形式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清华大学校长顾秉林院士强调,推动低碳发展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举措。“三校联盟”是清华大学...
为充分运用“中国气象事业发展战略研究”成果,抓住战略研究带来的机遇,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由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组织,局科技发展司、预测减灾司和监测网络司协办的中国气象局第二届碳通量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月11日在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三楼会议室顺利召开。
为了响应中国气象局开拓业务和研究领域的要求, 推动生态环境观测与相关科研业务的开展,研讨中国气象局碳通量(CMA-Flux)观测方法,协调中国气象局碳通量观测网建设,促进我院与各局、所科研合作,经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与相关部门协商研究决定,定于2005年1月11日在北京召开中国气象局碳通量学术研讨会和工作组会议。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