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学 >>> 物理学 >>> 理论物理学 声学 热学 光学 电磁学 无线电物理 电子物理学 凝聚态物理学 等离子体物理学 原子分子物理学 原子核物理学 高能物理学 计算物理学 应用物理学 物理学其他学科
搜索结果: 76-90 共查到知识要闻 物理学 石墨烯相关记录137条 . 查询时间(0.575 秒)
世界顶级科学杂志《物理世界》(Physics World)每年都会评选本年度的十大物理学突破。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韩拯研究员加入由美国哥伦比亚大学Cory Dean教授主导的研究项目,与国外合作者在石墨烯中发现的电子负折射现象入选其中。一些人工超材料具有负折射的性质,可以用于制造如理想透镜之类的新型光学器件。材料中的电子可以表现为波的形式,所以负折射也应当发生在n型和...
近日,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二维材料与能源器件创新特区研究组(DNL21T3组)吴忠帅研究员团队在柔性化、微型化石墨烯基超级电容器的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成功获得了二维噻吩纳米片与石墨烯叠层结构复合薄膜,并应用于高性能、柔性化、微型化超级电容器。相关的研究成果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杂志上(DOI: 10.1002/adma.201602960)。
近期,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研究员李越课题组和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曲良体课题组合作,在核壳结构的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出构筑尺寸均一的石墨烯包覆铜纳米颗粒核壳结构的复合材料,其催化效率大幅提高,是金纳米颗粒的14倍。相关研究成果以Copper nanoparticle@graphene composite arrays and their enhanced catalyt...
同济大学声子学与热能科学中心陈杰研究员与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ETH) Koumoutsakos教授研究小组合作,提出了一种显著提高石墨烯层间导热性能的新方法:用sp2共价键(强相互作用)来代替石墨烯层间范德华力(弱相互作用),构造无缝连接的石墨烯-碳纳米管混合结构。通过计算机模拟,该团队发现相比于范德华相互作用,共价键连接极大地提高了石墨烯中的晶格振动模式(声子)在垂直方向的传输系数,使得该混...
要新进展,证明在锯齿型石墨烯分子条带间引入碳四元环,可以有效地打破边缘自旋量子通道的简并度,并以100%的可靠率翻转边缘态的自旋取向,以电荷掺杂的形式选择与控制所需要的单一自旋通道,从而多方位地展示了未来自旋电子学中不可或缺的自旋开关功能,同时实验上也制备出碳四元环连接的石墨烯分子条带。该研究成果以“Carbon Tetragons as Definitive...
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环境污染和能源短缺成为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破解这些障碍的解决方法包括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和光催化裂解水制氢(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的绿色环保能源再生方法。因此,探索和开发能同时实现上述两种功能,性能优异、物理化学性质稳定、制备工艺简单、绿色环保、成本低廉的光催化材料是材料科学家不懈努力的方向。经过近五十年的发展,光催化材料的发展日新月异。但其基本架构是贵金属负载在...
2015年10月28日-31日,2015国际石墨烯大会在青岛召开。中国科学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王奇博士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2015国际石墨烯大会。会上,王奇作了“等离子体技术制备石墨烯铂及其在燃料电池中的应用”学术报告,并与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和纳米材料专家、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安德烈·盖姆(Andre Geim)教授进行了交流。王奇向安德烈·盖姆介绍了其在石墨烯储能器件中的研究工作,就相关...
高分子系石墨烯研究再次取得新进展(图)     石墨烯  高分子  浙江大学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5/10/9
浙江大学高分子科学与工程学系、硅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陈红征教授团队的徐明生教授小组在石墨烯化学气相沉积(CVD)生长方面有新的发现,相关工作"Graphene Nucleation Preferentially at Oxygen-Rich Cu Sites Rather Than on Pure Cu Surface"发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日前,复旦大学物理系张远波教授课题组与合作者的论文《双层石墨烯中的可控谷自旋输运》(Gate-tunable Topological Valley Transport in Bilayer Graphene)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物理学》在线发表。论文详细介绍了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在双层石墨烯中通过栅极电压调控谷自旋输运,第一作者为我校物理系校友眭孟乔。
乔振华教授与南京大学缪峰教授、王伯根教授合作,在多层石墨烯的压电效应的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题于日在线发表在《自然)上,乔振华研究组的博士研究生王科为共同第一作者。
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郭光灿领导的中科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研制成功可集成的石墨烯量子芯片单元。该实验室固态量子芯片组教授郭国平与合作者成功实现了石墨烯量子点量子比特和超导微波腔量子数据总线的耦合,首次测定了石墨烯量子比特的相位相干时间及其奇特的四重周期特性,并首次在国际上实现了两个石墨烯量子比特的长程耦合,为实现集成化量子芯片迈出了重要的一步。系列成果分别在《物理评论快报》[Phy...
低维纳米材料由于其在发光和电子输运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物理特性,得到了国内外研究人员的广泛关注,是近年来国际上的研究热点。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方哲宇-朱星课题组利用石墨烯量子点(GQDs)等离激元实现了对单层MoS2的高效电荷掺杂以及发光光谱的动态调控,该研究成果近期发表在国际期刊《先进材料》上(Adv. Mater., 2015, doi: 10.1002/adma.201501888 )。
清华大学微纳电子系教授任天令领导的研究小组日前从两种不同形式的石墨烯中制作出了新型发光材料,第一次在基于石墨烯材料的发光系统中证明,仅用一个LED就可调整出不同颜色的光,几乎覆盖整个可见光光谱的所有颜色。
光与凝聚态物质的相互作用非常丰富多彩,相干性的产生与调控是特色之一,它的物理本质是将光的相干性传递给凝聚态物质。光致发声是把光照射到凝聚态物质上,从而产生声波。这一研究领域因几年前利用碳纳米管薄膜通过电致发声制备出扬声器而引起广泛的关注和兴趣。但是,光致发声效应在一般材料中很弱,很少在实验中观测到;要在光致发声中实现相干调控,则更加困难,此前实验上还没能做到。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李震宇研究组与中国科大同行合作,在石墨烯外延生长原子尺度的机理研究方面取得新进展,首次揭示出在不同铜衬底上碳-碳二聚体是石墨烯生长的主要碳供给单元,解释了不同铜衬底上石墨烯生长中由不同的关键原子动力学过程所决定的微观机理,并预测了铜表面石墨烯不同生长形态(分维型或密集型)间相变的转变温度。该研究成果发表在5月28日的《物理评论快报》上,中国科大博士后武平为论文第一作者。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