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 >>> 文学 >>> 文学批评 >>>
搜索结果: 1-15 共查到知识库 文学批评 小说相关记录35条 . 查询时间(0.189 秒)
论金圣叹小说评点的两极化评价现象     小说评点  两极评价  批评视角  评判标准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4/4/1
清代至民国时期,金圣叹评点的《水浒传》备受推崇,也招致了许多非议,读者评价呈现出两极分化的态势。批评家主要从金批《水浒》的文学地位、文本鉴赏、文法价值、评点形态等方面,评判其文本价值、传播价值、理论价值及历史地位。金批《水浒》两极评价的产生,除去自身具有玉石相糅、优劣并存的文本状态外,主要与批评家的小说观念、研究视角、批评心态、评判标准密切相关。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两极评价的深入研究,不仅利于呈现金批...
讲故事者的幽默与匠心——评李司平小说《流淌火》     李司平  《流淌火》  小说评论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22/7/12
具体来说,《流淌火》值得一提的地方,首先在于故事本身:作者显然有一个很好的故事,也很会讲故事,但偏偏又能够把这个故事晾到一边儿,让我们一度仿佛忘掉了故事。
互文写作的理念指具体文本的创作参考或利用了其他文本的题材或话语资源。美国华裔女作家 Pauline Chen写的英语小说《红楼》便是一部典型的互文小说,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其他文本。其中,《红楼梦》是《红楼》的母体小说,也是其最重要的互文资源。以《红楼梦》为参照,着眼于两部小说之间的差异,本文主要从故事情节的变异、人物形象的变异、主题思想的变异和互文资源的变异四个方面对《红楼》进行了评析,为...
论莫言小说英译研究中的误读与误释     莫言作品  小说英译  葛浩文  误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6/11/15
自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来,国内外学者、作家、文学评论家、新闻媒体等对莫言及其作品关注的热度与日俱增。早在莫言获奖之前,国内就已经有学者针对作者的某个或若干英译本对葛浩文的翻译观(思想)、翻译策略、译介效果等进行了研究,但是对莫言作品及其英译本、主要译者葛浩文等一直存在着误读与误释的现象,不仅产生了错误的评判,更使这种评判以讹传讹。针对这一现象,本文首先澄清了莫言小说英译本中删改之名与实,接着对除...
小说《白鲸》中埃哈伯人格的“脸面性”解读     《白鲸》  埃哈伯  “脸面性”  解读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6/4/29
"脸"是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德勒兹哲学核心。它是由展示"表征"的"白墙"与紧锁主体的"黑洞"构成的体系。社会经济结构变化所引发的权利结构变化触发了非个性化的群体组织"脸"的形成。本文用"脸面性"思想解读《白鲸》的主人公埃哈伯,从他的"入脸"、"在脸"和"去脸"出发,探究主体如何经过"块茎"、"去疆域化"、"生成"和"无器官身体",最终线化"白墙",冲出"黑洞",完成复仇。虽成为"脸面性"的牺牲品,...
本文以杰克·伦敦的拳击小说创作为例,借助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从伦理身份和伦理选择等关键词入手,阐释拳击场上的胜负较量和现实生活中的生存斗争之间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关系,对杰克·伦敦文学创作受到进化论影响的观点提出一种新的解读,旨在揭示杰克·伦敦在创作各个阶段对于进化论和伦理之间关系的不同理解。具体来说,杰克·伦敦借由拳击这一具有争议性的体育运动,探讨了自然斗争和人类伦理之间的矛盾和对抗,其晚期作品...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过程是为了满足最终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以这个理论观点来看,小说对话是为了满足小说世界的交际需要而不断做出选择的过程。更具体地说,小说中的人物对话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运用形式,是小说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因此,对话翻译的好坏直接影响小说译文的整体性、可读性以及信息传递的完整性。同时,对话翻译还是一种间接交际活动,受到来自各方面语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进行对话翻译活动的过程中...
林语堂小说中的自我恋情与女性崇拜     林语堂  自身婚恋  女性崇拜  理性思考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林语堂以自身婚姻为载体, 把女性崇拜的情结渗透于小说的全部情节和整部作品的文化氛围之中, 并体现出一种理性的思考。
浅论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     萧红  苦难  女性主义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苦难,几乎是贯穿萧红各类作品的主题, 尤其体现在对女性的苦难生活和命运的描写上。萧红充满无数苦难和坎坷经历的短暂一生, 使她对女性生存困境和悲惨命运的表现独树一帜,在生命价值、意义层面上显现出对女性的关怀。同时,萧红将笔触伸向了中华民族的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对女性苦难命运的成因进行了深层探索,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文章从女性主义角度探讨了萧红小说的女性苦难意识。
丁玲小说女性话语的现代建构     女性意识  生命  女性话语  先锋性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丁玲以强烈的女性意识,表现中国女性在封建男权文化压迫下的全部痛苦记忆和解放希冀,在文化立场、人物形象与叙事话语上都呈现出别具一格的先锋色彩,给后世女性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思想与艺术资源。
论张贤亮小说中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塑造     张贤亮  女性形象  审美特征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张贤亮的小说在塑造女性形象上在当代文学创作具有独特之处和争议之处,在于他这些的小说与同时代小说的差异性特征上。张贤亮作品的大部分篇幅献给了女性,描绘了多姿多彩的女性形象。越来越复杂的女性形象内涵,越来越以男主人公为主而构建的男女主人公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浓厚的“白日梦”叙事特征,既凸显了他的小说的与众不同,同时也体现了他的小说创作的局限和对时代内涵一定程度上的遮蔽和淹没。
毕飞宇以其丰厚的创作实绩在90年代文坛上得到了评论界的青睐与读者的钟爱。本文谨以他的历史小说创作中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听命无助型”女性形象悲剧的原因及在历史书写过程中的作用。
女性小说文本叙事结构的对话性     女性小说文本  叙事结构  对话性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女性在文学领域的失语症并未终结,所以,我们必须努力建构女性话语,消除女性失语症。为此,我把叙事学与性别因素结合起来从对话性角度锲入女性文学。叙述主体之间的对话性通过叙述结构、叙述视角、叙述语言等得以具体实现。因为篇幅的缘故,本文仅从叙事结构来建构女性小说文本叙事结构的对话性。
论王安忆小说的创作与转换     王安忆  小说  文学思潮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3/7/10
王安忆是文坛的长青树,其创作题材和文体特色等有其丰富多变的创作特征, 一直以来引起评论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分别对王安忆小说早期创作的转变、对女性命运的深情关注以及对世俗生活的人文关怀等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试图理清和梳理王安忆小说的创作及转换特点。
文学缺乏“经典” 当代长篇小说缺失精神性     文学  经典  当代长篇小说  精神性       font style='font-size:12px;'> 2010/6/18
当代长篇小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让我们感到不满足的是,文学缺乏挺拔的高峰,缺乏令人“高山仰止”的经典。究其原因,关键在于长篇小说精神性的明显缺失。

中国研究生教育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学术期刊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世界大学科研机构排行榜-

正在加载...

中国大学排行榜-

正在加载...

人 物-

正在加载...

课 件-

正在加载...

视听资料-

正在加载...

研招资料 -

正在加载...

知识要闻-

正在加载...

国际动态-

正在加载...

会议中心-

正在加载...

学术指南-

正在加载...

学术站点-

正在加载...